宁化在线_客家祖地_中央苏区_黄慎故里_长征出发地_宁化新闻_宁化新闻中心_宁化_石壁

纪录片《玉扣纸》再现蔡伦绝艺

2009
06/22
07:31
厦门热线

 

上世纪70年代印制《毛泽东选集》线装本,曾调运640吨甯化(宁化)玉扣纸。但这种手工艺很可能再也看不到。昨晚,厦门晚报读书沙龙在市图书馆内水彩大家容山堂画苑举行,纪录片《玉扣纸》的播放,激起观众对玉扣纸的发展出谋划策。

 

  本片导演是诗人鬼叔中,他介绍说,玉扣纸是宁化一种传统手工造纸。砍料、浸塘、剥青、踏竹麻、做纸、扫焙屎、焙纸、拔纸、裁纸……制作工序有28道。“当年蔡伦怎么造纸,我们就怎么造”,片中竹纸作坊老板胡兰山介绍说,8位师傅每天生产十刀纸,也就是2000张。在踏竹麻工序中,师傅手抓吊环,右脚高抬,划个90度的弧,下脚全力踩踏,竹浆成了糊状。只有这样,踩出的竹浆纤维才不受破坏,纸才有韧性。而纸的均匀、厚薄全靠手感和经验。最后把纸送入焙烤房烘干时,焙纸工用刷子把墙刷湿,分开湿纸,一张张贴在焙壁上。蒸去水分变成干纸后,才揭下来。

 

  宁化“玉扣纸”,因纸质细嫩柔软,色泽洁白如玉而得名。“扣”是计量单位,等于现行的“刀”.明清时期,宁化已成为福建四大产纸县之一。以前玉扣纸常被国家档案、史集、佛经、族谱、账本、重要契约等选用。从宋代起,大臣给皇帝写奏本也爱用它。但玉扣纸离年产近2000吨的最高年份已经久远。劳动力缺乏,机械造纸的冲击,使治平乡盛极一时的手工造纸急转而下,纸作坊由原来的200多家锐减到23家。

 

  作坊利润太低,把竹麻卖给造纸厂更合算,此外卖竹笋挣钱也更快捷。鬼叔中今年暮春和《大客家》摄制组一行,来到位于宁化县治平乡下坪村的茜坑,拍摄了宁化玉扣纸的制作过程。这个村里已经仅存一家玉扣纸手工作坊了,而且之前曾十年没有开工。

 

沙龙讨论时,不少观众建议,可以把观看造纸过程作为当地旅游项目,玉扣纸不仅可以有销路,还可以作为手工艺术品,卖得贵一些。还有人建议,把这种书画用的宣纸推广到大城市,让书画家采用。

 

免责声明:本文来自宁化在线新闻频道,不代表宁化在线的观点和立场。未经许可,请勿转载。
【作者:佚名】 【责任编辑:丽勍】

热门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