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化在线_客家祖地_中央苏区_黄慎故里_长征出发地_宁化新闻_宁化新闻中心_宁化_石壁

做面包也能成才

2009
05/10
14:31
三明日报

人物名片

 

    张河云,宁化县石壁镇立新村人。22年前,他成了镇上饼屋的小学徒。初中没毕业的他,从宁化到闽南,到广州,一心苦学钻研,终于在全国焙烤职业技能竞赛中夺得面包组金奖,成为中国焙烤名师……

 

    “真没想到,做面包也可以成为人才呢!”得知儿子张河云被列入省高级技术人才信息库,并将赴省城参加“福建省技术能手”表彰,宁化农民张清棋乐了。

 

    36岁的张河云是宁化县石壁镇立新村人。作为一名职业烘焙师,他几乎获得了所有能获得的荣誉:全国焙烤技术能手、国家高级技师、焙烤职业技能竞赛国家级裁判员、中国焙烤名师、《中华烘焙》杂志编委……

 

1、从门缝里“偷”来的技术

 

    一个客家山村的娃子怎么会走上面包烘焙这条路呢?

 

    张河云说,这完全源于对面包的喜爱。小时候,他特别爱吃糕饼一类的零食。后来,张河云到石壁镇上读初中。离学校不远处,有一个小小的饼屋,每当烤饼时,香味就会飘到教室里,这种香味,让他着迷。每天课间,他都要一路小跑地来到面包屋里,趴在柜台上看老板做饼。

 

    “师傅,你教我做饼吧!”一天,张河云向老板说出了深藏已久的想法。老板挺喜欢这个机灵的小伙子,立刻答应了。

 

    于是,读初三时,14岁的张河云不顾父母、老师的劝阻,放弃学业,一头扎进饼屋,成了一名小学徒。

 

    “当时真是很吃苦,搓麻花、刮盘子、烧烤炉,经常脸熏得黑黑的。早晨4点多起来,晚上10点多才睡。”张河云说,小学徒当了两年多,师傅却只让他干一些最基本的粗活,而配料这样最核心的技术却一直不肯教他。

 

    张河云有些着急了。当时,他住在面包房的二楼,楼板是木头铺成的,刚好有条小小的缝儿。每天深夜2点多,师傅都要起来配制材料,张河云就悄悄地起床,趴在地板上,透过缝隙看师傅操作,多少面粉放多少糖,放多少发酵粉等,张河云一一默记在心。一年后,张河云已经“偷”得了做饼、面包和蛋糕的全部要领。

 

    1989年,17岁的张河云,到淮土街上租下一间店面,开始自立门户当起小老板。

 

2、不做小老板,闯荡大世界

 

    当了两年小老板,赚了些钱,张河云没有就此满足。这时,家乡掀起了外出务工的热潮。他决定到外面闯一闯。

 

    1991年,张河云盘了面包店,来到泉州。

 

    “我的第一份工作,是一家面包店的小工,300元包吃住。”张河云说,因为喜欢做面包,所以他还是进了面包店。

 

    “晚上支起钢丝折叠床,就在面包店过道里睡,每天只能睡4-5个小时。”张河云回忆,那是一段非常艰苦的日子。每天早上4点就得起床,骑着三轮车,把市区5个零售点50多箱的货全部配齐。然后,回到店里,负责喂店里养的10多只猪,尔后帮忙烤面包,直到深夜。

 

    “小张,你不要送货了,跟我学做面包吧!”师傅很看好这个吃苦勤快的小伙子,几个月后,师傅让他在面包房里学做面包。凭着原来的基础和良好的悟性,他很快学会了做特香包、椰子饼、蛋黄酥等。两年后,他脱颖而出,成为店里的一名小师傅,不仅能独立把店里40多个面包蛋糕的品种做下来,而且还经常有创新。

 

    一次偶然的机会,张河云和同事到厦门玩,在一家面包店,他买了一个特香包品尝,那种与众不同的味道让他动了心思。

 

    回到泉州,张河云果断地炒了老板的鱿鱼,到厦门一家特香包食品有限公司应聘,经过面试,他成为公司的一位面点师傅。这是厦门一家较有名的面包企业。店里经常请外国专家来讲课,每次听课,张河云总是提问题最多的一个。

 

    一路走来一路歌。很快,张河云成为公司的技术骨干,成了烘焙组组长。月薪也涨至700元(当时,普通员工月薪才200元)。在收获事业的同时,他也获得了甜蜜的爱情,妻子祝红英也是本公司的员工。

 

    “当时看他很吃苦,为了研制一个月饼新品种,他可以两天两夜呆在操作室,觉得他很不简单。”小祝就这样相中了张河云。

 

    1998年,公司要拓展业务,总经理带着张河云来到福州开了一家分店。张河云负责技术开发、人员管理。为了改进特香包品种,公司决定派他到香港学习新技术。

 

    “那次培训,让我大开眼界,更加坚定了走烘焙之路的信心。”在香港,张河云看到了事业的前景。

 

    这时,张河云认识了广州一家油脂公司的老总。第二年,张河云跳槽来到广州和合食品油脂公司,任首席烘焙师,成了一名烘焙“教头”。此时,他月薪涨至8000多元。

 

    打铁还需自身硬。张河云参加了江南大学食品工程学院(食品科学与工程〈焙烤〉专业)大专班的函授学习。

 

    “每次跟他逛街,一不留神,他就跑到西饼店里去,看到新品种,他总要买回家品尝,学做。”妻子祝红英说,家里总有吃不完的面包、蛋糕,买来的,自己当实验品的。做面包蛋糕发酵要较长时间,为了研究一个新品种,熬通宵对张河云来说是家常便饭。

 

    边教边学,张河云从各个烘焙企业里学到了很多技术精华。

 

3、“东方明珠塔”助他成为金牌烘焙师

 

    2005年3月,张河云通过省劳动厅了解到,同年5月将在上海举行第五届全国面包烘焙决赛,这是焙烤行业的最顶级赛事。抱着试一试的心理,张河云报了名。

 

    4月,在福州举行选拔赛,全省共有300多人参加,张河云居然获得烘焙组第一名!他和另外2名烘焙师代表福建到上海参加全国总决赛。

 

    在上海比赛,做个东方明珠塔造型的艺术面包如何?张河云揣摩开了。

 

    在准备参赛的20多天时间里,张河云对东方明珠塔的造型进行反复地揣摩。试作五六次以后,张河云成竹在胸了。

 

    5000多平方米的比赛场地,来自全国各地的300多名面包烘焙高手云集一堂。张河云在短短7个小时内,烘焙出了7米高的东方明珠塔艺术面包。很快,这件作品以栩栩如生的造型和独特的香味,吸引了评委们的目光。

 

    两天后,张河云站在了高高的领奖台上。他获得人生中的第一个重要奖项———全国焙烤职业技能竞赛面包组的金奖。全国政协常委、中轻联副会长潘蓓蕾亲手帮他戴上了象征着权威的金黄色围领和奖牌。

 

    2006年,张河云获得“全国焙烤技术能手”称号;2007年,他获得全国焙烤职业技能竞赛国家级裁判员资格,成为全国仅有的24名国家级评委之一;同年,他成为全国工商联烘焙业工会会刊《中华烘焙》编辑部编委。

 

    “现在我正在研究一款茶油月饼,如果成功了,就可以把家乡的淮土茶油作为一种烘焙油脂推广。”目前,张河云是两家知名油脂公司的首席烘焙师,每年,要在全国40多个城市举办100多场培训,同时,还负责对盼盼、达利、徐福记等知名食品公司的新产品研发。

 

    “荣誉越多,压力越大。”谈到未来,张河云说,他最大的愿望,是想在家乡办一所烘焙学校,让更多的人学习烘焙技术,更好地就业。

 

    

 

采访手记

 

前途不仅仅靠文凭

 

    清明节,张河云回宁化老家。笔者与他聊了半个小时,他就急着赶往广州,参加2009全国焙烤展览会。

 

    张河云很忙,经常在全国各地飞来飞去办培训班,帮助企业研发新产品。一台12吋笔记本是他随身带的行李。通过陆陆续续的QQ采访,我对这位红土地上走出的“金牌烘焙师”有了更多的了解。

 

    一路走来,张河云似乎一帆风顺。但他的成功,绝非偶然。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为喜欢吃糕饼,张河云可以放弃学业甘当又脏又累的小学徒;因为喜欢,他可以通宵达旦废寝忘食研制蛋糕新品种。他的成功,可以理解为一种厚积薄发。

 

近段时间,“大学生卖猪肉”事件被媒体炒得沸沸扬扬。笔者认为,这应该是一件好事,是一种观念的转变,大学生并非个个都得当“白领”。事在人为,个人的前途命运应该是自己去争取的,不仅仅靠学历,张河云就是个很好的例子。大学生要调整心态,转变择业的观念,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就像张河云一样从最初的学徒做起,踏踏实实地学本领,才能获得成功。(张瑞兰)

免责声明:本文来自宁化在线新闻频道,不代表宁化在线的观点和立场。未经许可,请勿转载。
【作者:admin】 【责任编辑:admin】

热门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