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化在线_客家祖地_中央苏区_黄慎故里_长征出发地_宁化新闻_宁化新闻中心_宁化_石壁

诏安:产业旺 乡村兴

2021
02/23
16:27
东南网

诏安县以“党建引领+产业扶贫”为抓手,推动农业现代化转型,乡村振兴迈出坚实步伐

产业旺 乡村兴

东南网2月23日讯(福建日报记者 黄如飞 苏依婕 通讯员 洪雅君 商杰明)车辆驶入“福建南大门”——诏安县,成片的绿色农田和蔬菜大棚映入眼帘。田间地头,农民身影攒动;荔枝林下,灰鹅踱步游走;乡里山间,盛开正旺的白色青梅花与漫山遍野的绿树相互映衬。

一株菜、一片茶、一羽鸡、一朵菇、一颗青梅……近年来,素有“中国海峡硒都”“中国青梅之乡”之称的诏安县向内挖掘富硒资源与生态优势,以“党建引领+产业扶贫”为抓手,推动农业现代化转型,特色农业发展动能十足。

青梅产业的持续壮大帮助13万农民就地就业,辐射带动全县1万多名贫困人口脱贫致富;八仙茶成为异军突起的乌龙茶品种,全县八仙茶年产值突破10亿元,带动4万多人就业。诏安红星青梅、八仙茶双双获得国家地理标志登记认证……各项特色农业持续发力,并向二、三产延伸融合,乡村振兴迈出坚实步伐。

2019年6月,诏安正式退出省级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

大棚种出好日子

初春时节,诏安县西潭镇山河村现代设施农业示范园内,成片的蔬菜大棚沿着平整的机耕路,错落有致地延伸开,培土机、开沟机、高压喷药机,抽水节水排溉、水肥一体化等设施配备齐全,大棚里的辣椒、甜椒长势喜人。

“大棚蔬菜长得好,青椒产得也比以前多,隔几天就能摘一茬。”72岁的吴阿姨喜上眉梢,正手脚利索地给大棚里的青椒修剪枝叶,“每天工作8小时,这儿管一顿午饭,每月还能赚近3000元,工作环境也比以前好多了”。

2017年,杨宏益作为驻村第一书记到任时,山河村还是一个涣散薄弱的空壳村,道路坎坷不平,一到夜晚黑灯瞎火。村民以传统蔬菜种植为主业,产量和效益低,建档立卡贫困户多达60户122人。杨宏益从抓党建着手,推动村党支部升格为党委,分设农业发展、旅游发展、流动党员三个支部,借村级换届契机激活村“两委”班子。依靠党委这一“火车头”的带动,村主干道改造、旅游停车场建设、古村亮化等民生项目持续开展,群众生活条件逐步得到改善,山河村面貌焕然一新。

农村要发展,产业升级是动力。针对村里发展大棚蔬菜缺资金、技术以及组织化程度低、抗风险能力弱等重重难题,山河村农业发展支部于2018年与市级示范农场——义荣蔬菜家庭农场合作,推行“支部+农场+贫困户”的模式,通过土地流转与吸纳就业帮助村民增收,并由农场提供土地、村委会利用扶贫资金建设现代设施蔬菜大棚40亩,以10年租期租给农场经营,每年为村集体增收7万余元。

“农场生产经营规模大,在尝试有机肥、学习新技术、与收购商议价上有优势,我们先行先试,带动周边农户一起发展大棚蔬菜。”义荣蔬菜家庭农场负责人沈义荣介绍,农民们在“田间大讲堂”学习锻炼技能,慢慢成了“田专家”,劳动热情愈加高涨。2018年山河村被列入乡村振兴省级试点示范村,目前,村集体年经营性收入近20万元,村民年人均纯收入达18685元。

西潭镇地势平坦,气候温暖,水源充沛,是诏安县发展设施农业的重点区域。近几年,为鼓励农户发展大棚蔬菜,诏安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县农业农村局为种植大户搭建标准化大棚设施提供每亩5000元的补贴。如今,“渠相通、路相连、旱能灌、涝能防、渍能排”的生产格局基本形成,土地利用率大大提高,蔬菜运输更加便利。2020年,全镇种植大棚蔬菜1.8万亩,产值达8.64亿元。

3公里外,美营畲族村的农产品仓储交易市场内,村民们正忙着分拣包装收购来的新鲜椒类。这里占地3万多平方米,设有大型停车场、消杀区、收购区、冷链物流区、农产品检测中心等区域,驻有多家集收购、销售于一体的农产品收购商。农产品经人工分拣加工、冷链仓储后,发往全国各地。“在北京市场上看到这里产的椒类品相不错,今年特意跑过来收购。”占英农业负责人说,“目前市场需求量大,单单我这一个档口,一天可以往外销售6万~10万斤。”

如今,西潭镇拥有多家集种苗繁育、栽培、初加工、冷藏、销售于一体的农业经营主体,在全县率先实现蔬菜产业全产业链发展,并集中力量打造4000亩设施蔬菜核心示范区,带动周边8个村的群众参与生产。

独辟“硒”径助振兴

走进霞葛镇司下村这一省级美丽乡村,只见三面青山环绕,绿意盎然,道路宽敞整洁,独具特色的南乾土楼与手绘墙甚是亮眼。夜幕降临,沿着四通八达的水泥路网和采摘步道,不少居民和游客来到茶山上喝茶休憩,俯瞰山下人间烟火,好不惬意。

这一番繁华景象,俨然不同于过去那个背负外债、无产业支撑的薄弱后进村。2017年,借县里扶持八仙茶产业发展的政策东风,村党组织与福建硒来乐生态农业有限公司建立合作,探索建立“支部+公司+基地+茶农”模式,村里负责争取资金用于茶园基础设施建设,硒来乐公司则以茶园为生产基地,为茶农提供种植与病虫害防治技术指导,并按保护价向茶农收购茶青,每斤不低于12元,此外以0.5元每斤的价格向村集体缴纳管理服务费。

技术有人教,销路不用愁,这样一来不仅解决了茶农的后顾之忧,还给村集体带来稳定收入。目前,司下村种植八仙茶350亩,每亩年可增收1万元左右,村集体每年可收益14万元,并带动150名村民就业。

今年以来,司下村发挥省级特色旅游乡村品牌效应,依托交通区位优势,融入客家土楼、古桥古庙等历史遗迹及江氏孝廉文化、现代富硒农业等元素,发展乡村生态观光旅游,昔日后进村变身“网红打卡点”,吸引了八方游客。

庵下村则引导外出乡贤回村发展鹧鸪养殖业,村集体以30万元入股,按12%的年收益率计算,带动村集体年增收3.6万元,36户建档立卡贫困户每户增收2000元。天桥村抓住自身水质好、温度适宜等有利条件,向村民流转闲置土地26亩,兴建龙虾养殖场,出租给硒霞农业科技公司进行规模化养殖,实现村集体增收6.5万元……2020年,霞葛镇有5个村集体年经营性收入达到20万元以上,其中,2个村收入突破50万元。

近年来,诏安县依托当地丰富的硒资源,根据全县7个欠发达乡镇、41个贫困村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孵化“富硒+”特色产业,培育了富硒鸡蛋、富硒水果、富硒蔬菜、富硒中药材等21个特色农业产业,带领群众找到脱贫致富之路,农村“自我造血”能力大大提升,乡村振兴稳步向前。 


免责声明:本文来自宁化在线新闻频道,不代表宁化在线的观点和立场。
【责任编辑:马威】

热门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