曝光:今年发生多起食用油造假事件,厂家的底线竟是“吃不死人”
俗话说“食以安为先”,食品安全一直是中国老百姓最关心的事情,尤其是每个人都离不开的粮米油盐。
众所周知,脂肪和蛋白质是人体重要的营养物质,而食用油是我们主要的油脂来源,无论从什么角度来说,食用油的供给安全都不是一件小事,一旦发现问题,应该给予严厉的打击!
一、5人销售假冒食用油和鸡精
5月28日,福建省长汀县人民法院宣判了一起涉及售卖假冒家庭用油及调味料案件。
报道称,2020年12月,涉案人员郭某与蔡某在网上购买冒牌花生油、调和油和鸡精等调味品,再加价卖给做生意的韩氏夫妇,涉案金额从10.8万元到15万元不等。
经法院审议,五位被告人被判决有期徒刑1年3个月至1年6个月不等,没收所得利润并处罚金额。
瞄准“商机”,一买一卖,就可以轻松赚钱。如今人们越来越注重食品安全,虽然有关部门在严厉打击不法行为,但仍有不少黑心商家罔顾法律、道义,无视他人健康,只一心谋钱,从问题食物中牟利!
二、回顾造假事件:吃不死人竟成底线
事实上,关于食用油的安全事件并不少见,从近几个月的媒体报道就可见一斑。
去年11月,河南省公安局查获假冒花生油,涉案价值五十余万元;
今年1月,佛山假冒油厂被捣毁,涉案总价约五百多万;4月,河北邢台市监管局查处假冒香油,并检查出“假芝麻油”含有致癌物黄曲霉素;5月,陕西省销毁侵权假冒伪劣商品总重量35吨、货值三百余万元。
前两个季度,不少省份也出现过食用油抽检不合格的情况。
关于假冒食用油,2018年的央视报道曾引起一片轰动。据央视财经《经济信息联播》曝光,浙江省某批发市场中,橄榄调和油非常热销,虽然这些橄榄油来自不同厂家,但产品包装上都标称“特级初榨橄榄”和“橄榄原香”,且字号都很大,而作为产品属性的“食用调和油”的字号却很小。
记者采访了生产厂家,发现其中的蹊跷。按照正常市场规律,这些油的原料成本早已超过售价,但却依然能盈利,为什么?公司负责人承认:商人不会做亏本买卖,配料上动点手脚很正常。
随后,记者对周边工厂进行调查,发现这种“偷天换日”的情况并不少见。
某厂回应记者:“总配方基本上差不多,这么低价肯定不可能都是‘东西’,但比勾兑地沟油好太多,吃不死人……”
原来,不论是在温州市场上的所谓高端调和油,还是福建企业重新推出的食用调和油,其实都是同一种油。这种油出厂价基本一致,配料表大同小异,对外打着“高端调和油”的旗号,而瓶身里面装的,竟然都是勾兑出来的假冒伪劣产品。
一分钱一分货,对于食品更是如此。不少消费者看到便宜好货,多多少少有些心动,但价格低廉的同时,买到的“油”可能就不尽人意了。那么,作为消费者,应该如何买到健康好油呢?
首先,我们要尽量从正规渠道购买质检合格的品牌食用油,如官方商店、大型超市等。其次,挑油时看好两个指标,根据世卫组织及中国营养学会对健康食用油的定义,食用油的饱和脂肪酸含量应<10%,单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应>50%。
三、卫健委发布:健康吃油10原则
假冒、伪劣食用油的配方不透明,配比不透明,消费者云里雾里,防不胜防。对于我们而言,不仅要学会选油,也要学会用油。在全民健康生活方式宣传活动中,国家卫健委就发布了十条“健康吃油”的核心信息——
1.油是人体必需脂肪酸和维生素E的重要来源,可帮助人体吸收利用,但一定要适量。
2.植物油和动物油摄入过多会导致肥胖,增加糖尿病、高血压、血脂异常、动脉粥样硬化和冠心病等慢性病的发病风险。
3.建议健康成年人每天烹调油摄入量不超过25克。
4.烹饪时多用蒸、煮、炖、焖、凉拌等方式,使用不粘锅、烤箱、电饼铛等烹调器,均可减少用油量。
5.家庭使用带刻度的控油壶,定量用油、总量控制。
6.高温烹调油、植物奶油、奶精、起酥油等都可能含有反式脂肪酸。应该减少反式脂肪酸摄入量,每日不超过2克。
7.少吃油炸香脆食品和加工零食,如饼干、糕点、薯条、薯片。
8.购买包装食品时阅读营养成分表,坚持选择少油食品。
9.减少在外就餐频次,合理点餐,避免浪费。
10.从小培养清淡不油腻的饮食习惯。
拒绝“油腻”,从你我做起,为了我们的身体健康,还是少一点“油”,根据这十条建议行动起来吧。
- 上一篇:深圳一确诊病例为何11次核酸检测阴性?[ 06-08 ]
-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