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九 第二章 门 类
一、造纸
南宋时宁化已有土纸生产,产品远销外省。主要品种是玉扣纸和毛边纸,占全部产量的97%,其他如草纸(卫生纸、引火纸)、包装纸等仅占3%。民国28年(1939年)省建设厅纸业管理局派陈国珍、陈曾澜到宁化建立改良纸生产基地。当年向安乐乡槽户订购纸料500担,是当时全省最大的一批订货量。
纸的主要产区在治平、安乐、湖村、泉上(产毛边纸)。此外,济村的溪源、安远的营上、水茜的罗源等地,亦曾有过生产,解放后因故相继停产。全县造纸作坊(纸槽)约300个,最高年产量5.22万担,平均年产量达3.7万担左右。
1959年筹建日产2吨的清宁造纸厂(未投产,后改宁化酒厂)。1974年翠江镇办起朝阳造纸厂,主要生产包装纸和油毡纸,1985年又试验机制玉扣纸。安乐、治平等地也都建立机制纸厂,进行小批量生产。
玉扣纸是宁化的主要特产之一。其产地治平乡,竹林面积达75712亩,占全县竹林的86.4%,具有“九竹一田”的特点。全乡12个行政村中,有10个村以产纸为主。解放后,全县玉扣纸年产达800吨以上,最高年产近2000吨。治平所产竹麻肉厚、柔嫩、滑泽、纤维细长、性能好、拉力强,更有充沛的山泉水源,为造纸提供得天独厚的资源条件,所产玉扣纸质地优良,纸色白净,不易硬化,不易变色,不受虫蛀,历来是档案文书及印刷古籍的最佳用纸。自宋至清,书写奏本多用此纸,故有“日鉴天颜”之誉。1974年,中央出版竖排线装本《毛泽东选集》,独选用治平玉扣纸。至1976年共上调玉扣纸420吨,出书后赠给宁化县革委会及有关单位线装本《毛泽东选集》各一套作纪念。此外,玉扣纸还远销东南亚各国,海外侨胞常作帐册用纸,尤喜作祭祀冥纸,言其纸灰轻白,能飘回故里供先冥用,籍寄华侨爱国怀亲之忧,事虽无稽,亦足见其纸质之优。治平玉扣纸就一个乡而言,产量之多,质量之好,均居全国首位。1981年经三明行署批准,治平乡定为以造纸为主的经济特区。
二、印刷
从明清时期编印的县志族谱及民间旧俗供奉的“灶神”看,当时已有木刻活字拼版印刷或木板制图工艺。19世纪末期,城关南门下阴氏发生堂专营印书业,其后青云堂、步云堂以制笔为主,兼营印书,是宁化最早的手工作坊式的印刷业。其产品多为私塾启蒙读本,及民间通俗唱本,制品粗劣,故称“土版书”。民国16年,城内南门下私人合股开办群力印刷厂,有石印机、8开机、16开机各1台。民国19年,工农红军将该厂设备迁往瑞金,为苏区印制钞票。民国35年和36年,先后有“阜通文具”和“青光纸张”两店,前者系私人合股经营,后者为巫氏兄弟创建,印刷学生簿籍兼营文具、色纸、改良纸等。至1953年5月,两店合并为大众文具店。1956年5月转为公私合营,始有铅印,添置16开机和8开机各1台。1958年转为地方国营宁化印刷厂。1966年起,增置6开平台机、4开平台机、16开机及8开机各1台,并安装电动机,从而结束石印、木版及手工操作的历史。1968年在县城南郊新建厂房1座,占地面积3792平方米,建筑面积2764平方米。现有主要设备:平版印刷机16台、制版照相机3台、铸字机4台、订书机2台、压书装订机3台;辅助设备:裁切纸机3台、车床、磨刀机各1台。1979年5月,省人民政府授予该厂“大庆式企业”称号。1987该厂年工业总产值达50万元。
此外,1956~1984年先后建立的文化用品厂、宁化一中印刷厂、泉上中学印刷厂、翠江印刷厂、福利印刷厂等,为县二轻集体办、校办及街道办小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