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化在线_客家祖地_苏区_黄慎故里_长征出发地_宁化新闻_宁化新闻中心_宁化_石壁

卷七 第一章 水利建设

2010
01/15
16:19
《宁化县志》

宁化县全年降水量的70%集中在46月,因此水灾旱灾多发生在夏秋季节,这是防汛抗旱的重点季节。

  解放前,由于政府不关心群众生产和生活疾苦,对水灾危害长期处于任其肆虐状态,除县政府所在地靠西溪北岸高筑城墙防洪外,别无防洪措施。据旧志记载,洪水冲塌城墙,明代2次,清代3次。光绪二十八年(1902)洪水冲塌城墙后,吸取教训,在沿西溪的城墙基础部分加筑1公里长的防洪堤,在西溪堤岸草坝种植防洪林以缓水势。广大农村防汛措施主要是疏通渠道,排水泄洪,防止冲坏田园,对木桥加扣铁链以防大水漂走桥架桥板,以及及早迁移沿河筒车、水碓免遭毁坏等。

  解放初,九龙溪经过疏浚,洪水宣泄较快,加上山塘水库蓄积部分水量,50年代没有发生大的洪水灾害。60年代起自然植被不断遭到破坏,乌龙峡拦河坝建成后,影响洪水宣泄,洪水发生频率大增。对此,县人民政府加强防汛工作的领导,设立宁化县防汛抗旱指挥部,由分管县长任指挥,邮电、交通、供销、林业、粮食、水电等部门领导任指挥部成员,下设办公室处理日常事务。各乡()、水库管理单位相应成立防汛抗旱组织。小()型水库、中型水库防汛工作由所在乡()主要领导亲自抓。平时着重工程的加固维修、涵道疏通。汛期到来前,县、乡()防汛机构和各水库管理单位联合深入查险情,找隐患,研究渡汛方案和应急措施。小()型以上水库在汛期根据有关规定限制蓄水。县防汛指挥部办公室在汛期组织人员日夜值班及时处理各种问题。30多年来,虽几次出现险情,均未发生过垮坝事故。

  抗旱保苗主要靠疏浚引水工程节水分流,扩大抗旱保苗面积。受旱地区农民在旱期日以继夜疏通渠道,堵塞渗漏,分流保灌。缺乏山泉水源的禾口、淮土等地多在田头挖塘蓄水,以龙骨水车、戽桶等工具提水灌田抗旱。解放初,人民政府在旱期除继续采用上述办法进行抗旱外,还动员广大群众参加抗旱,组成浩浩荡荡的抗旱大军投入抗旱,在一定程度上减轻旱灾威胁。50年代后期起,主要靠常年建设山塘、引水工程、水轮泵站、小()型水库工程,并辅以抽水机、人力提水工具等抗旱。70年代后小()型水库和中型水库相继建成,受旱面积大减,禾口、淮土、泉上大片受旱耕地常年获得灌溉。山地果园有24处共安装29台喷灌机,喷灌面积1861亩。其他无陂圳之利的耕地,也都配有抽水机或微型抽水机,辅以戽桶等提水抗旱,基本解除了旱情。

 

免责声明:本文来自宁化在线新闻频道,不代表宁化在线的观点和立场。
【责任编辑:伍传杰】

热门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