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卷六 第二章 渔 业
解放前养鱼农民积累一些土法防治鱼病的经验。鱼虱和锚头鳋病(俗称锅盖虱和松毛虱),用松枝丢置池塘中来防治,虽有一些效果,但因摩擦,鱼鳞片容易脱落,因而引起水霉病。对鱼浮头泛塘,群众则用人尿加黄泥浆水全池泼洒来防治。解放后,直到1972年才开始采用科学方法防治鱼病,但当时仅限于鱼种场生产的鱼种及亲鱼,有一些鱼病还未能确诊和发现,对于流行很广危害很大的病毒性和细菌性鱼病,仍缺少简便有效的防治方法。因此,历年来鱼种成活率很低,仅占30%左右,有的池塘鱼种成活率在10%以下。
宁化几种常见鱼病和发病季节:
锚头鳋病:终年可见。
鳋病:终年可见,尤以4~8月危害严重。
中华鳋病:流行于6~10月。
车轮虫病:主要流行在5~8月,危害鱼苗种。该病虫不仅到处有,而且常常大量出现,在水面小、水较浅和放养密度较大的情况下最容易发生。
细菌性烂鳃病:尤其对草鱼危害严重,每年4~10月均见流行,不少池鱼常因此病大批死亡。
传染性肠炎病:由肠型点状产气单胞菌引起,每年4~7月危害二龄草鱼,8~10月危害当年草鱼。
出血病:由草鱼呼肠孤病毒引起,大致可分为红肌肉、红鳍红鳃盖和肠炎三种类型,一般流行在6~10月上旬,是对1~2龄草鱼危害最大的一种传染性疾病。
现在本县的一些主要鱼疾病的流行,已基本可以控制和防治,方法是用晶体敌百虫治疗中华鳋病、鳋病、锚头鳋病,硫酸铜治疗车轮虫病,中草药和漂白粉、石灰以及食盐等治细菌性烂鳃和肠炎病。但是,随着池塘养鱼的面积不断增加,放养密度不断加大,草鱼的病毒性出血病引起草鱼的死亡率越来越高,占池鱼产量的30%以上。1983年开始采用草鱼出血病灭活疫苗预防,取得很好效果。1985年,为满足养鱼户对草鱼灭活疫苗的需要,引进制作疫苗仪器设备。1987年自制草鱼出血病灭活疫苗11.79万毫升,已能满足当地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