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化在线_客家祖地_苏区_黄慎故里_长征出发地_宁化新闻_宁化新闻中心_宁化_石壁

卷四 第六章 商品粮基地建设

2010
01/15
11:33
《宁化县志》

  苏区时期,宁化由于盛产粮食而享有乌克兰之誉。解放前所以盛产粮食,主要是因为地多人少,而且由于是单一的农业经济,农民卖粮作为生活的主要经济来源,当时人均耕地4亩多,亩产很低,人均占有粮食也只有300多公斤,年商品粮5000吨上下,约占总产的10%左右,但与闽西其他各县比较,便显得很突出。现在成为商品粮基地县,主要是解放后不断改善生产条件和农业依靠科技进步,单位面积产量不断提高,在农民相应提高用粮水平的同时也提高了粮食的商品率。在1970年推广水稻矮秆良种和双季稻获得成功后,粮食生产有重大突破。此后,由于加快农田基本建设,耕作技术的发展,品种的改良,化肥、农药的增加,机械化程度的提高,粮食生产虽有起伏,但总的发展速度大大超过1970年之前,粮食商品率也不断提高。1978年前的28年中向国家提供商品粮共54.75万吨,年均19353.5吨。1979年总产达到15.48万吨,比上年增长16.6%,向国家售粮突破5万吨,占总产的1/3,成为全省第六个商品粮亿斤县。1982年中共宁化县委、县人民政府提出田里建粮仓,山上建银行’”的指导方针,确定建立商品粮基地,并选定9个公社、95个大队为基地社队。这些社队共有耕地26万亩,粮食总产10万吨,年提供商品粮4万吨。县对它们加强领导,实行优惠政策,进行各方面的扶持。自1979年后,尽管不断调整农业经济结构,扩大经济作物面积,但全县的粮食生产仍然保持稳定增产,到1987年的9年中,年均递增7.36%。同时无论增产或减产年份,向国家交售商品粮都在5万吨以上。1986年经福建省人民政府批准宁化县为省商品粮基地县,1989年又确定为国家商品粮基地县。

免责声明:本文来自宁化在线新闻频道,不代表宁化在线的观点和立场。
【责任编辑:伍传杰】

热门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