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化在线_客家祖地_苏区_黄慎故里_长征出发地_宁化新闻_宁化新闻中心_宁化_石壁

青山绿水是无价之宝 | 宁化:红土地上披绿装

2024
07/31
07:33
三明日报

7月25日,走进宁化县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山青水绿,树木葱茏。缠绕山麓的石南坑水库波光粼粼,一行行白鹭不时从正在修建生态景观坝的工人头顶掠过,优雅地栖息在远方树尖上。


“目前已建成生态景观坝1座、环库生态栈道400余米、巡山步道650米,完成工程总量的65%,预计年底全面完工。”宁化县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负责人罗忠介绍,完善科技示范园的基础设施,有利于提升其科普教育功能,促进水土保持生态产业化和产业生态化。


千年古县宁化,是中央红军长征出发地之一,也是全省22个水土流失重点县之一。据1995年全省卫星遥感普查,宁化县水土流失面积455平方公里,占县域总面积的19.15%。秃岭荒山中,每逢暴雨,雨水就裹挟紫色土卷入河里,当地百姓流传着一句顺口溜:下雨一刻水冲沙,三天无雨干巴巴。


大力治理水土流失。宁化县坚持“政府主导、群众主体,公司运作、大户承包,土地流转、农户入股,单位包干、社会参与,全面封禁、分类治理,长效管护、惠及民生”的48字治理机制,2011年以来先后投入资金4亿元,治理流失面积128万亩。


宁化县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位于淮土镇吴陂村和石壁镇江家村交界处,属典型紫色土丘陵侵蚀区,面积1728亩。2013年以来,宁化先后投入3000多万元,建成11个功能治理区,完成试验监测区、植物标本区、治理示范区的建设和科普展示区、休闲观赏区的建设,依据园区的地形地貌及水土流失现状,按照各功能区的需要布设相应的水土保持措施。


宁化县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


根据流失强度和地类不同,宁化县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创新探索水土治理“五种模式”,采取“鱼鳞坑+山边沟”“竹节沟+水保林”“筑谷坊+穴播(种)草”“坡改梯+草覆盖”“全封禁+强管护”等治理模式,推进水土流失治理由过去的政府单一主体向在政府主导下的公司、林场、大户、农户、合作社等五类治理主体转变,积极推广设施灌溉、无公害防治、低产林改造等实用新技术,把阔叶树、樱花、果树、油茶、茶叶等治理区建成精品种植区,建成设施完备、技术先进、品种高优的现代林业示范园。


宁化县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建立了以中科院卢耀如院士为主的水土保持与地质灾害防治院士工作站,与福建师大地理学院、湿润亚热带山地生态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建立了亚热带紫色土侵蚀退化区生态恢复野外观测研究站,与北京林业大学水土保持学院签订合作协议。2014年,该园被省水利厅列为“福建省水利科技推广示范基地”。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近年来,宁化县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先后荣获“国家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区”“全国水土保持科普教育基地”“全国水土保护先进集体”等称号,良好的自然环境吸引众多鸟类前往栖居。


据统计,宁化县水土流失面积从1995年的455.34平方公里减少到2023年的209.31平方公里,减少了246.03平方公里。经治理成功的地块,植被覆盖度大幅提高;山地涵蓄水源、截留降水能力明显增强,气候得到调节改善,生态环境逐渐向良性发展。


宁化县在水土流失治理区,把推广油茶、茶叶、果业、食用菌、林产业等特色产业与治理水土流失项目相结合,不但治理水土流失,同时促进产业发展。目前,宁化县种植油茶20万亩,每年给林农带来直接效益达8000万元。农民人均年收入由1995年的1919元增加到2023年的23425元,增长12倍。


油茶树果实累累


今年5月,宁化县水土保持中心与兴业银行宁化支行举行水土保持碳汇绿色金融合作签约仪式,全国首单水土保持碳汇绿色金融产品正式落户宁化,这是宁化围绕“双碳”战略,推动绿色金融与水土保持建设融合互动的发展创新,是探索建立水土保持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拓宽“两山”转化路径的具体实践。


多年来,宁化聚焦流失斑减量降级,持续推进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在石壁、淮土、水茜等紫色土重点流失区域,开展水土流失斑攻坚治理,最大限度降低流失斑的存量。“我们要做好山坡地水土流失整治,在林地、茶果园、山坡地等水土流失易发、高发地区,采取封禁、造林、草灌乔混交等综合措施,构建林网、路网和水网一体相连的防治体系。”宁化县水土保持中心副主任杨扬表示,将持续推进水土保持工作,不断谱写好红土地的绿色发展新篇章。


记者 赖全平 张凌波 夏淑珍

 


免责声明:本文来自宁化在线新闻频道,不代表宁化在线的观点和立场。
【责任编辑:曾怡】

热门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