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中国节·七夕】七夕,跟宋人去逛街
七月初七,是神话故事中牛郎织女一年一度鹊桥相会的日子。每年七夕,这个仙女与凡人的爱情故事总会被人们称颂一番。近几年,随着线上、线下大小商家持续不断地造势,七夕成了浪漫的代名词,被称为“中国情人节”,牛郎织女也成为忠贞不渝的“爱情代言人”。七夕这天,情侣互赠礼物、互表心意,单身的人在社交网络自嘲,商家则赚得盆满钵满。
七夕节古已有之,普及于西汉,鼎盛于宋代,《东京梦华录》《岁时广记》《梦粱录》等许多记载宋代地理风物、社会生活的古籍中,都有关于七夕的记录。不过在宋代,人们重视七夕,主要不是为了追求爱情。宋人过七夕,最隆重的仪式是乞巧。《东京梦华录》记载:“至初六日、七日晚,贵家多结彩楼于庭,谓之‘乞巧楼’。铺陈磨喝乐、花瓜、酒炙、笔砚、针线,或儿童裁诗,女郎呈巧,焚香列拜,谓之‘乞巧’。”《岁时广记》记载:“七夕,京师诸小儿各置笔砚纸墨于牵牛位前,书曰‘某乞聪明’。诸女子致针线箱笥于织女位前,书曰‘某乞巧’。”无论是穿针引线还是捕蛛结网,都寄托着女儿家对拥有一双巧手的希冀。
在宋代,七夕节不仅重要,而且十分热闹。王禹偁《七夕》云:“归来备乞巧,酒肴间瓜果。海物杂时味,罗列繁且伙。”孔平仲《七夕》云:“高列瓜华结彩楼,半空灯烛照清秋。”为了庆祝七夕,宋人会置办许多物品,《东京梦华录》中说:“七夕前三五日,车马盈市,罗绮满街。”街市上主要卖什么呢?卖玩具。“潘楼街东宋门外瓦子,州西梁门外瓦子,北门外、南朱雀门外街及马行街内,皆卖磨喝乐,乃小塑土偶耳。”其中提及的“磨喝乐”是当时非常流行的玩具,名字来源于佛教中的神摩睺罗伽,是梵文的音译。这是一种泥塑玩偶,《醉翁谈录》载:“小大不一,价亦不廉。或加饰以男女衣服,有及于华奢者,南人目为巧儿。”在宋代,下到寻常百姓,上至皇室贵族,人人都爱磨喝乐,连前文提及的乞巧桌案上也有它的身影。孩童喜欢模仿它的造型,“小儿须买新荷叶执之,盖效颦磨喝乐”;贵族把它当作送礼佳品,“禁中及贵家与士庶为时物追陪”。全民追捧,让磨喝乐身价不菲,“悉以雕木彩装栏座,或用红纱碧笼,或饰以金珠牙翠,有一对直数千者”。
除了“C位出道”的磨喝乐,宋代的七夕街市上还有形形色色的新奇玩意儿。单是《东京梦华录》中,就提到了“水上浮、谷板、花瓜、方胜、果食将军、种生”数种,它们“皆于街心彩幕帐设出络货卖”。如果宋人也写一篇“七夕节最走心礼物推荐清单”的自媒体文章,上述物件一定都是拉动消费的“爆款”。
宋代女性拜织女,求的是拥有一门高超的手艺,爱情倒在其次;宋人在七夕这天也购物,买的是新鲜有趣的小玩意儿。其实,对于牛郎织女“聚少离多”的爱情,宋人并不向往。虽然秦观在《鹊桥仙》中用“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宽慰世人,但更多的是如“良宵短,人间不合催银箭”(欧阳修《渔家傲·喜鹊填河仙浪浅》)、“相逢一醉是前缘,风雨散、飘然何处”(苏轼《鹊桥仙·七夕》)、“欢尽夜,别经年,别多欢少奈何天”(晏几道《鹧鸪天·七夕》)这样的嗟叹。毕竟,天上的仙女再美,也比不上人间的长久陪伴。
- 上一篇:【网络中国节·七夕】你所不知道的七夕:一场由女子祈求心灵手…[ 08-18 ]
- 下一篇:【网络中国节·重阳】致公党福建省委会来宁开展重阳节慰问和“…[ 10-2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