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化在线_客家祖地_苏区_黄慎故里_长征出发地_宁化新闻_宁化新闻中心_宁化_石壁

学客家祖训 传良好家风

学客家祖训 传良好家风

陈华平

     “人往四方,励志名扬;崇宗敬祖,恋土爱乡……”我和上初中的女儿一起诵读《客家祖训》,共同感受祖训里承载的良好家风。当读到“端行品正,和睦礼让”时,我给女儿讲了自家的三件往事。

  第一件发生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那年我九岁,最盼的是过年穿新衣服。大年三十日上午,父亲赶到10里外的裁缝店取回我和弟妹们的新衣,我们迫不急待地要试穿。母亲从袋子里拿出新衣,却发现多了一件,颜色、款式与我的相同,只面料不同,那件是呢子面料,我的是粗布面料。母亲问父亲:“怎么多了一件呢子衣呢?”父亲说,当时取新衣的人很多,他也没有细看,拿上包裹就到集市上买年货了。

  是将错就错把那件新衣占为己有呢,还是把它送还裁缝店?父母亲商量了一阵,只听母亲说:“做新衣的那户人家可能正在裁缝店里急着呢,午饭后你就把那件新衣送回去。”饭后,父亲就急匆匆地赶10多里路,把那件呢子新衣送还了裁缝店。

  第二件是父亲曾对我讲过的。父亲年轻时在伐木场做工,有一次不慎被高空坠下的枯枝伤到左眼,血流不止,工友们迅速把父亲往医院送,还好途中搭乘一辆拖拉机,才抢救及时,保住左眼。父亲曾多次对我说:“那次多亏了好心的工友和拖拉机师傅,多亏了医生,如果没有他们的帮助,我的左眼就瞎掉了。”父亲说,他也要尽力去帮助别人。

  父亲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父亲不但勤于务农,而且心灵手巧,擅长用竹蔑编制各种农具,如土箕、竹篮、簸箩等等。村里人经常请父亲编农具,父亲总是有求必应且不收分文。由于父母亲乐于助人,与人为善,我家与村里人相处得极为融洽。

  第三件是我自己经历的。有一次我带女儿乘班车回老家看望父母,中途上来一位70多岁的老人,我赶忙把自己的座位让给老人坐。

  讲到这里,女儿插话说,她也还记得我让座这回事。此时,我颇感欣慰,让座虽是极普通、平凡之举,但我在女儿面前起到了示范作用。我已把乐于助人的种子种在了女儿心里,将来定会发芽。

  三件事讲完,我问女儿有何收获?女儿沉思了片刻,说:“我的收获是做人要诚实、本分,不属于自己的东西不能要。要乐于助人,与人和睦相处。”我对女儿说,你概括得很对,做人就要象《客家祖训》里说的那样:端行品正,和睦礼让。

  习近平总书记曾强调:“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宁化族谱家训选编》序言中说:“宁化族谱家训是宁化世代宗祖留下来嘉言懿行的总结和概括,是维系客家姓氏宗族的传统文化之一,是教育后代不能‘数典忘祖’的传家之宝。”客家祖训内涵丰富,我希望通过带孩子诵读客家祖训,讲述家风故事,不断从祖训中汲取营养和智慧,把良好的家风传承下去。
    (本文获宁化县2017年“理论小短文”征文一等奖 作者单位:宁化县林业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