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化在线_客家祖地_苏区_黄慎故里_长征出发地_宁化新闻_宁化新闻中心_宁化_石壁

宁化:耄耋老人的幸福生活

2020
04/21
07:35
宁化县融媒体中心

4月4日,清明节,宁化县翠江镇双虹村一幢四层小楼内,89岁的吴良球手捧《烈士证明书》,一遍遍抚摩着、默念着镜框下熟悉的名字——吴忠永,禁不住老泪纵横,向小儿子吴联合断断续续地讲述着久远的故事。



“我是红军的儿子”


 吴良球出生于1932年,宁化县淮土镇竹园村人,属烈士后代。他身材消瘦,身体硬朗,十分健谈,只是耳朵不太好使。


1930年,吴良球的父亲吴忠永参加宁化游击队,后任游击支队队长、红军军事科长,于1932年在归化(今明溪县)与敌作战中壮烈牺牲,年仅26岁。吴良球痛心道,父亲牺牲时母亲才24岁,他不满周岁,有关父亲的故事都是听母亲和大舅罗永样讲述。


 吴忠永从小爱练武,作战勇敢。一天下午,驻扎在宁化水茜丘加山的10多名红军被敌人暗暗包围,正住在村民家里的吴忠永发现敌情后,急中生智,从村民家中翻出两个崭新的大陶缸,挑着出门,乔装成卖陶器的小贩。趁站岗敌兵不备,一把将他打昏在地,向后一招手,红军战士迅速撤出,成功突围。有一次,一支由20多人组成的童子军高呼“刀枪不入”追赶吴忠永,他寻机靠在墙根,一连撂倒三四个,吓得其他人仓惶逃窜。


吴忠永牺牲后,红军从土豪家没收了一副棺材,对其进行安葬。红军枪头插着野白花送葬,将白花全撒在他的坟头。“我是红军的儿子,可惜时过境迁,至今已难觅父亲的坟地了。”吴良球说,父亲走了,母亲还年轻,也曾有过改嫁的念头,大舅罗永样曾多次劝诫母亲不要改嫁,要将烈士后代抚养成人,以慰烈士英魂。



“穷人的孩子早当家”


吴良球生逢乱世,从小与裹着小脚的母亲相依为命,日子过得十分艰难,家里连楼板都没钱搭完整。六岁那年,一天深夜,他迷迷糊糊地爬起床,在黑灯瞎火中摸索着去小便,一脚踩空,掉在一楼灶台的锅盖上,额头险些磕到铁锅沿上。他从小爱好学习,在村里上过两年学堂后,便退学了,整天帮忙母亲挑水做豆腐。他至今记得王道元老师当年曾多次上门劝学的情景,无奈家中太穷。


十五六岁时,吴良球便跟着村里的大人远赴长汀、江西石城等地贩梨、贩米,赚钱补贴家用。有一次,他跟着大人挑米到长汀,原打算卖了米后挑盐回来卖。40多斤的担子并不太重,但路途遥远,加上怕土匪抢劫,大家拼命赶路。晚上住进客店后,他累得第二天起不了床,同行的大人只好帮他将米贱卖给客店老板,劝他以后不要再冒险了。


解放后,吴良球也曾报名参军,因母亲反对未能如愿,后辗转禾口农机厂、禾口烈军属疗养院等部门任职。1962年冬,禾口烈军属疗养院合并到宁化县城后,他不肯进城,便失业了,从此靠做木工、泥水工、油漆工维持生活,历经坎坷。


“穷人的孩子早当家,靠天靠地不如靠自己。”吴良球不无骄傲道,幸福生活是奋斗出来的,他自学成才,还先后收过七名徒弟。


 

“永远感恩共产党”


吴良球和妻子董颜芳育有四儿二女。面对艰苦生活,他谨记母亲和舅舅的教导,从未放弃对子女的教育,积极传承良好家风。在他的影响下,子女们都很好学,大儿子吴志明曾参军入伍,二儿子吴登龙成为一名法官,三儿子吴志凌下岗后自办书画店,四儿子吴联合成为一名厨师,大女儿吴永春、小女儿吴美玉也找到了如意工作。


 “小时候家里比较穷,父亲对我们很严格,兄弟姐妹也很吃苦。”吴联合感慨道,一家人苦尽甘来,生活和睦,从不吵架。


尚在山东念大学的孙女吴丹布认为:“爷爷从小缺少父爱,吃了很多苦,他经常教育后代要勤俭节约、吃苦耐劳,做人要勤奋,要有爱心,乐于助人。”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吴良球四代同堂,子女们都很孝顺,平时老人有什么小病小痛,子女都会回来看望。老人想念谁,打个电话大家就回来。老人年事已高,有时脾气不好,晚辈都顺着他。


吴良球常年和三儿子吴志凌住在一起。生活富裕了,他还保持着勤俭节约的好习惯,喜爱养花。吊兰 绿箩、长寿花、蟹爪兰……老人的阳台上,犹如一座小花园,见证着老人爱好与幸福。他喜欢看小说,喜欢名人书法,特别喜欢毛泽东的诗词和书法。“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他一边吟诵毛泽东的《沁园春•雪》,一边铺开宣纸挥毫泼墨。


谈起吴良球,相处20多年的老邻居陈祖旭赞赏有加:“老吴志趣高雅,经常吟诗作对,帮人免费写对联,邻里相处十分融洽。”


“我生在旧社会,长在新中国,见证了新中国成立后从弱到强的变化。”吴良球说,在他的人生征途上,有过困难与挫折,也有过不堪回首的往事,但他始终认为要感恩共产党,要紧跟着共产党走,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就没有今天的幸福生活。(记者 赖全平)


免责声明:本文来自宁化在线新闻频道,不代表宁化在线的观点和立场。
【责任编辑:茜茜】

热门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