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化在线_客家祖地_苏区_黄慎故里_长征出发地_宁化新闻_宁化新闻中心_宁化_石壁

卷二十七 第二章 科技活动

2010
04/16
15:15
宁化县志

唐代的伐木生产,五代的烧瓷业,南宋的造纸业,反映宁化古代工业生产达到一定科学技术水平。据清康熙年间(16621722)李世熊修纂的《宁化县志》载:宁人以椑接柿。接三次则无核,亦一奇也。这说明当时宁化的园艺生产技术已具有相当高的水平。尤其在民间已广泛采用瓜果嫁接技术,诸如苦瓜与丝瓜嫁接则苦瓜变长苦味减弱,南瓜和冬瓜嫁接则变长增重,梨和山梨嫁接则果多等。慈恩古塔、寿宁桥(均已拆除)以及境内各地的祠堂、庙宇、石拱桥等古建筑,也反映出当时的精湛技艺与高超的建筑水平。

  民国以后,宁化始在工业、农业生产领域中,从外地引进部分生产新技术,进行实验与推广。抗日战争时期,日本侵略军占领厦门,机制纸无法进口,福建开创改良纸生产新工艺,宁化从民国28(1939)3月起引进这一新工艺,利用丰富的土纸资源优势,生产改良纸,成为全省改良纸生产基地之一。农业方面从江西引进水稻良种三百粒南特号等品种,就地试种。民国3234年县农场进行耕作制度改革试验,推广试种双季稻200245亩。同时,先后对早稻、晚稻、棉花、麦类、豆类等作物进行试验、示范推广。

  解放后,各行各业、各个领域的科研活动广泛开展,并取得良好成效。农业方面因地制宜地实行以提高复种指数和推广优良品种为主要途径的科学种田。复种指数从1949年的130.5%逐步提高到70年代中期的200%以上。水稻良种经历过三大改革阶段:从解放初到1964年,为引进选用高秆良种阶段,先后推广小南粘、朝鲜粳、广场13号等40多个品种;19651975年,高秆逐渐淘汰,全面实行矮秆良种化;1976年后,引进与繁育杂交种子,进入水稻良种杂交化的新阶段。同时水稻的育种、栽培、施肥、防治病虫害等技术也随着不断提高。经济作物的油菜、大豆、蔬菜、烤烟、莲子、西瓜以及茶叶、柑桔等,或开发新项目,或引进新品种,较大地提高了经济效益。

  林业方面,1958年首先从改拖辘为推广木轨车集运木材入手,进一步创造桥梁式竹木混合滑道、双滑杠集材法、造林钻孔器、划行器、马尾松直播器等33个技术革新项目。国营安乐伐木场磜上工区创造200长的架空索道牵引逆坡集材新工艺,其索道模型曾于1959年春送北京参加全国劳动保护展览馆展出。同年12月,龙岩专区林业管理局在宁化召开林业技术革新现场会。

  1981年,苗圃对悬铃木进行短穗改长穗扦插获得成功。获省林业厅林业技术推广四等奖。同年在安远公社林场首次进行2330亩中幼林施肥试验,获得良好效果:当年树高增1,胸径增1厘米,亩增蓄积量1立方米。这一措施已推广全县。

  1983年,宁化县委提出造、育、管、封、护等五项营林措施要求,全县造林工作抓好青山无杂、整地全翻、造林密度等三个关键环节,1984年全县造林成活率达95%1985年成活率达94.1%

  1985年起,推行地膜育苗、营养袋育苗、除草剂除草、化学防治病虫害、土壤消毒、阴棚、科学间苗等技术措施,国营苗圃采用无性繁殖白杨、悬铃木、柑桔、梨、苹果、含笑花、日本花柏、油橄榄、丁香、水杉等苗木成功,并引进任豆树种子和八角树苗在宁化培育苗木造林、栽培。

  畜牧水产方面,1955年城区居民首次向外地购进一头约克夏杂交良种猪,饲养10个月,重达225公斤,当时被称为宁化的猪王。此后,良种猪的饲养不断扩大。1976年,母猪人工授精配种取得成功,进一步促进菜猪杂交一代化的迅速推广。与此同时,牛、兔、鸡、鸭等饲养,亦打破长期以来的传统格局,逐步引进良种,改进饲料。具有悠久历史的稻田养鱼,在使用化肥、农药的新情况出现后,曾一度发生稻鱼矛盾,几乎终止。但自新创流水沟式养殖技术后,出现千斤稻、百斤鱼的稻田立体种养新格局,被国家农牧渔业部列为全国先进的四种稻田养鱼模式之一。

  工业方面,自50年代后期至60年代初,一度掀起技术革新与技术革命的双革浪潮,提出生产机械化、运输车子化、车间轨道化、做饭蒸气化、用水自来化……等作为双革目标。虽有急躁盲目之弊,但对后来的科技的发展起到启迪和推进作用,且解决某些以往从未解决的生产技术性问题。在森工生产中,砍伐工具由斧头到弯把锯进而到油锯;集材由肩抬到使用简便滑道到使用竹木滑道,进而过渡到使用木轨道、架空索道。在林产化工中,推广化学采脂。80年代后,引进新技术、新设备,开发新产品更进入新的历史阶段。

免责声明:本文来自宁化在线新闻频道,不代表宁化在线的观点和立场。
【责任编辑:伍传杰】

热门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