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卷二十五 第四章 地方武装
苏区时期,随着共产党红色区域的创建和发展,工农武装得到迅速发展,县、区、乡和部分村先后组织赤卫队、游击队等武装组织,配合主力红军作战和保卫政权,起了积极作用。
曹坊赤卫队 民国19年(1930年)6月,曹坊农民武装暴动后,工农红军再次从长汀到曹坊,帮助组建乡苏维埃政权和赤卫队。20余天后,红军部队撤离,各村赤卫队合编成曹坊赤卫队,由曹正刚任中队长,随后编入宁化县赤卫大队,称曹坊中队。
民国20年6月,曹坊第三次组建游击队,后改名为曹坊警卫连,隶属红军独立五团,后编入独立七师,成为宁化地方武装的主力。
禾口赤卫队 民国18年(1929年)夏,淮土、石碧的王盛权、张国华等在当地秘密组建赤卫队。先有凤山、禾口、石碧一带15个贫苦农民参加,因不慎泄密,被当地张立瑜民团抓捕,王、张带领赤卫队员前往长汀寻找红军部队。由于人地生疏,在长汀境内遭“刀团匪”袭击受挫,10月间返回宁化西南区分散活动。民国19年夏,红军在西乡一带发动群众打土豪,此时张国华组织赤卫队公开活动,全队30余人,参加宁化西南五乡农民武装暴动,随后开往曹坊,编为宁化县赤卫大队禾口中队。
宁化县赤卫大队 民国19年6月,宁化西南五乡农民武装暴动后不久,红军主力撤离宁化,中共宁化县特区委根据红军部队的建议,决定汇集西南各乡的赤卫队深入寺背岭一带开展游击战争,建立农村根据地。当时宁化城关、禾口、淮土赤卫队经淮土到达曹坊。
[nextpage]
沿口村游击队 民国19年6月成立,开始时有12人,仅活动七八天,便被水茜范良能民团打散。民国21年12月重新组建,有30余人,由乡苏维埃主席赖柱会兼任队长,后由王兴涛任队长。主要在水茜、庙前、河龙一带开展武装斗争,多次打败水茜等地的地主武装,宁化县苏维埃曾奖励步枪10支。民国22年2月,沿口乡苏维埃被保卫团攻破,游击队在王兴涛的带领下,前往中沙,编为中沙游击队,王兴涛任队长,后编入宁化独立营。
河龙排赤卫队 民国20年5月成立,有22人,林益河任队长。红军部队撤离后,被李占春民团打散。
宁化城关游击队 民国20年5月,县城成立游击支队。次年春开往曹坊编入红军独立第五团,而后编入独立师。
民国20年冬,县城以城外的青壮年为主成立宁化游击队,先有60余人,后发展到300多人,夏良焕任队长。主要活动在中沙、河龙、邱家山、水茜、庙前等地,打击李占春、范良能民团。民国22年夏东方军团攻打泉上土堡,宁化城关游击队配合五军团攻打归化龙湖国民党政府军卢兴邦部,后编入红军独立第七团。民国23年8月开往石城、瑞金,随红军长征。
民国23年12月,撤出宁化城的县苏维埃工作人员和游击队员80余人组成宁化游击队,在宁石边境的西南山区打游击,坚持到次年4月,在方田田螺髻遭围攻失败。
曹坊游击队 民国20年5月成立,有60余人,分3个排6个班,队长曹茂生,当年10月初开到宁化城关编入东南游击支队。
淮土游击队 民国20年5月成立,不久与禾口游击队合并,称宁西游击队。
济村武层游击队 民国20年5月成立,有200余人,后扩编为宁北游击队,队长曹正刚。民国22年4月编入宁化独立营。
泉上赤卫队 民国20年农历五月底六月初,红军十二军三十五师一○五团进驻泉下,帮助建立泉上赤卫队,黄存聪任队长(后随军作战牺牲),宋杜女任副队长。红军撤离后,赤卫队被盖洋童子兵和邱大彬民团打散。
[nextpage]
禾口游击队和宁化新编补充团 民国20年秋,张瑞标(禾口石碧人)奉命回到宁化开展革命工作,组织地方武装,在当地党组织的领导下,以石碧、禾口为据点组建游击队,起初只有40人,红军部队拨给毛瑟枪40余支,又从地主张邦鉴家粪坑里挖出4支步枪,于8月先在禾口成立宁西游击队,共有120人,张瑞标任队长。活跃在禾口、淮土、城关、中沙、湖村一带打击民团,并多次配合红军部队作战,解放宁化县城、禾口、中沙、湖村等地。当年冬,宁西游击队与宁南游击队、赤卫队合编为宁化警卫连,张瑞标任连长,不久又以该连为基础,加上宁化城关、治平、曹坊、安乐游击队、赤卫队,组建宁化新编补充团,张瑞标任团长,王兴旺任政委。
东南游击支队 民国21年10月,安乐、曹坊、治平、坪上游击队合并组成东南游击支队,有百余人,后清流、归化等县区的部分游击队编入,共有500余人,300多支枪,编为3个连,支队长先后是梁连胜、胡明才、黄有田、曹正刚,政委先后是黎金标、邱耀田,隶属宁清归军区领导,主要活动于宁清归三县。民国23年春,在归化编入红军独立第七团。
安乐工农游击队 民国20年12月成立,有100余人、70余支枪,罗春富任队长,编3个排、9个班,后因部分人叛变投靠民团,游击队整编,大部分编入东南游击支队,剩下10余人枪编成安乐区苏维埃警备班。
宁南游击支队 民国20年8月成立,有60余人,曹富生任队长。
长宁(治平)区模范营 民国20年冬,由长宁区480余人组成长宁区模范营,不久与长汀张地、馆前2个模范营合编为长汀模范团,后编入红军部队。
宁化独立第五团 民国21年1月,闽粤赣边区省委作出关于扩大红军问题的决议:“宁化、长汀、连城在3个月内成立独立师,宁化须有2团。”中共宁化县委决定将各区乡游击队、赤卫队以及曹坊红色警卫营等武装力量,合编成宁化独立第五团,龚连基任团长(后为邱国元),范世英任政委,龚连基任参谋长(兼)。
宁化县模范团 民国
[nextpage]
宁化县城关妇女连 民国21年初,宁化县城关4个区成立妇女连,由18~25岁的妇女组成,每连辖3个排、9个班。城厢区妇女连长是熊贤桂,指导员是罗卜子;南郊区妇女连长先后是张木根、生金女、吴细细、伍季莲,指导员先后是江炎火、范秀子;西郊区妇女连长先后是张贵发女、黄财秀,指导员是×××;东郊区妇女连长是伍金玉。
民国22年8月后,安远区苏维埃成立妇女队,队长是黄招女。同年12月,禾口区苏维埃组建1个妇女连,有103人。
全县在苏区时期参加妇女连、赤卫军的妇女有774人,除积极搞好后勤保障、站岗放哨外,还主动配合红军、游击队作战。
泉上独立营 民国22年7月,红军东方军团攻克泉上土堡后,红军独立第七师在泉下、泉上一带重新组建泉上游击队,开始有10余人,后改为赤卫队,发展到70余人,编成泉上独立营,营长是红军干部邱尚聪,主要在水茜、庙前、巫坊一带打击国民党政府军残部和民团。民国23年冬,编入闽赣军区十八团三连,后编入闽西南抗日讨蒋军。
宁化独立营 民国22年4月在中沙成立,中沙游击队为一连,济村武层游击队(亦称宁北游击支队)为二连,中沙模范营为三连,共有200余人,后发展到300余人,赵春任营长。民国23年1月编入红九团,吴胜任团长,方方任政委(兼)。
闽光纸业工人游击队 民国22年10月底11月初,由长宁(治平)区各乡纸业工人、农民70~80人组成,当时无枪支。开到安乐驻扎2个多月,后到嵩口坪编成独立营的2个连,隶属宁清归军分区指挥部,由军分区发给枪支。刚成立游击队时,雷细妹任队长,池保林任指导员。编成独立营后,杨某(长汀人)任营长。次年10月在清流被国民党政府军卢兴邦部打散。
澎湃独立营 民国22年秋在宁化安远成立。
澎泉指挥部 民国23年7月成立。
澎湃城防司令部 民国23年秋在宁化安远成立,余泽鸿任司令员,方志纯任政委(兼)。
[nextpage]
闽赣基干游击队第三大队 民国23年11月,靠近建宁边界活动的宁化游击队与建宁游击队以及江西广昌等地的游击队在建宁客坊水尾合编为闽赣基干游击队,下有3个大队1000余人,黄学清任司令员,赖某任政治委员。宁化游击队编为第三大队,大队长张某。民国24年2月,该队编成闽赣独立师,黄立贵任师长,卢文卿任政委。
闽宁游击大队 民国37年9月,宁化西乡共产党城工部负责人邵敦、罗澄清在淮土青平村后龙山上召开秘密会议(有10余人参加),筹建游击队。翌年
武装工作队 宁化县和平解放后,临时工作委员会举办地方干部训练班,组建宁化县武装工作队,开展宣传、征粮和剿匪、收枪工作。训练班招收贫苦农民、工人和思想进步的青年学生110名参加,由中国人民解放军四三二团政治处主任王更印主持工作。经过两星期的政治、军事基础以及政策学习后,编成4个武装工作队,分赴东、南、西、北各乡展开剿匪收枪等工作,同时负责监督与指挥各乡公所推行政令,并配合驻乡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分队开展工作。东乡片第一武装工作队26人;南乡片第二武装工作队25人;西乡片第三武装工作队24人;北乡片第四武装工作队25人。各队设正副队长和指导员。1951年初,区乡县武装部相继成立,武装工作队员大部分充实到区、乡武装部。
区中队 1950年初,县人民政府与区公所相继建立,以永安军分区驻宁化县大队的部分现役干部为骨干,成立5个区中队,行政上受区公所、武装工作队(后为武装部)和县大队双重领导,业务工作归县公安局领导。区中队干部由现役军人担任,战士从本区抽调表现好、身体强壮的民兵组成。编有正副区队长、文书、通信员、炊事员,下辖3~5个班(视区的大小而定),每班8~12人,装备较全,每人1支步骑枪,全队1挺轻机枪。1951年5月,增加2个区中队。7个区中队均驻区公所,分班驻守本区的军事要道、关隘与防空哨所,1952年7月,撤销区中队成立县中队,改归县公安局领导。
- 上一篇:第二节 国民党地方武装[ 04-14 ]
- 下一篇:附:土匪及其他[ 04-1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