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化在线_客家祖地_苏区_黄慎故里_长征出发地_宁化新闻_宁化新闻中心_宁化_石壁

卷二十五 第三章 兵防

2010
04/14
09:33
《宁化县志》

一、兵寨

宋初始在安远、泉上、石牛、禾口、水茜设兵寨,驻兵(称戍兵)布防,绍定元年(1228)被毁;元初(1277)沿设兵寨,至正年间(13411370)又被毁;明洪武初(1368)复设,正统十三年(1448)再毁;天顺年间(14571464)重建,各设弓兵50人,后裁为30人。

  黄土兵寨(今安远)  宋时设弓兵百人,招捕使陈奉命废弃,领兵驻守潭飞寨,增设兵二百,元末亦被毁;明洪武二年(1369)复设,十三年裁撤。

  龙上里兵寨(今淮土三峰寨)  宋设弓兵五十人,陈增兵百人,元末亦被毁。明洪武二年(1369)复设,十三年裁撤。

二、关隘

古时全县设关隘18处:南通清流的丘源迳、石灰岭、杨梅迳,通长汀及江西属地的寨头岭、芒冬迳;东通清流的金钱;西通石城的凤凰山、堑头、站岭、黄柏岭、狐栖岭;西南通长汀、连城的木马栋、竹嵩岭、利磜;北通邵武、建宁的石溪、严塘、车桥岭、紫云寨。这些关隘都驻兵防守,少则300。明崇祯年间(16281644)土寇在上杭、永安等地大肆骚扰,宁化惊恐,官府派员集资修建关隘,招兵买马,名为御寇,实则谋私挥霍,民怨甚大。

三、教场

旧时教场,在县城外东南3里许(今林产化工厂址)。明弘治四年(1491),教场为南北深50(170),中间一座观武亭,额书演武场。弘治八年(1495),南北扩大10余丈(30余米),东西增长5丈许(17)。场中观武亭改用砖砌,前为甬道,右为马道,通道由西北改为东南方向出入。

四、土堡

土堡、土楼亦为地方一种兵防设施。有名的土堡是泉上土堡,明末清初李世熊筹建于泉上镇,土堡墙厚6多,高10,周长近500,墙上筑有了望碉,四周有深宽丈余的水沟,南北有两个大门,墙内四周有丈余宽的交通路,分三条横街、九条直巷,方圆近0.5平方公里,四周埋有铁钉、竹锹。民国22年被摧毁。安乐乡丁坑口土堡村的土堡内住数十家农户。

 

[nextpage]

 

五、碉堡

碉堡是民国时期的军事设施,分四种类型:城垣碉、乡村碉、交通碉、边防碉。规模有排碉和班碉两种,全属土质结构,高约610米,厚近2,大小不一。民国37(1948)4月,县参议会第一届九次会议决定,在原有基础上(37),再修建13座,分布在城乡各地。

六、哨所

民国26(1937)抗日战争爆发后,空战空袭日增,国民党省防空司令部在宁化县设立第五十八防空监视哨,下辖安远、水茜、安乐、曹坊、禾口5个分哨。县哨编哨长与士兵7人,分哨编哨长与士兵4人。民国3311月改为防空监视队,撤销安远、安乐、禾口3个分哨。民国362月又撤销水茜、曹坊2个分哨,保留县防空监视队,直到宁化解放。

  1958年,宁化县人民武装部奉命在治平的高峰、禾口的东华山、安远的牙梳山等处设置防空哨所,先由部队驻防,后由所在地民兵组织轮流执勤。19811月奉令撤销。

七、人防工事

19698月,中共中央下发要准备打仗·二八紧急战备命令后,宁化县委抽调有关人员组成人民防空领导小组,要求各机关单位、团体、学校和公社、生产队、街道居民小组就近利用地形挖防空洞与构筑防空工事,工厂构筑对空射击工事,工事分为半永久(水泥、砖结构)与永久(水泥、砖或钢材结构)型两种。196910月至1971年上半年,全县挖掘防空洞数以万计,每个洞,深宽35不等,可容10人左右。大型厂矿构筑25个对空射击工事,并附设交通堑壕。县城周围构筑临时与长期的地下人防指挥部工事,有专用的通信、报警与指挥设施,基本上达到点、片分布成线和疏散隐蔽的要求。

八、民兵预备役训练中心

1983年春,县武装部按照上级规定,在城郊挖建供民兵与预备役军人训练使用的战术场地,长700余米,宽70余米,可进行实弹射击与班战术训练。

  1985年夏,县武装部在机关所在地筹建民兵预备役训练中心,总面积1500平方米,可供训练人员教学食宿与进行队列训练,年底竣工交付使用。

 

免责声明:本文来自宁化在线新闻频道,不代表宁化在线的观点和立场。
【责任编辑:伍传杰】

热门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