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卷二十五 第三章 兵防
一、兵寨
宋初始在安远、泉上、石牛、禾口、水茜设兵寨,驻兵(称戍兵)布防,绍定元年(1228年)被毁;元初(1277年)沿设兵寨,至正年间(1341~1370年)又被毁;明洪武初(1368年)复设,正统十三年(1448年)再毁;天顺年间(1457~1464年)重建,各设弓兵50人,后裁为30人。
黄土兵寨(今安远) 宋时设弓兵百人,招捕使陈□奉命废弃,领兵驻守潭飞寨,增设兵二百,元末亦被毁;明洪武二年(1369年)复设,十三年裁撤。
龙上里兵寨(今淮土三峰寨) 宋设弓兵五十人,陈□增兵百人,元末亦被毁。明洪武二年(1369年)复设,十三年裁撤。
二、关隘
古时全县设关隘18处:南通清流的丘源迳、石灰岭、杨梅迳,通长汀及江西属地的寨头岭、芒冬迳;东通清流的金钱□;西通石城的凤凰山、堑头、站岭、黄柏岭、狐栖岭;西南通长汀、连城的木马栋、竹嵩岭、利磜;北通邵武、建宁的石溪、严塘、车桥岭、紫云寨。这些关隘都驻兵防守,少则300。明崇祯年间(1628~1644年),“土寇”在上杭、永安等地大肆骚扰,宁化惊恐,官府派员集资修建关隘,招兵买马,名为御寇,实则谋私挥霍,民怨甚大。
三、教场
旧时教场,在县城外东南3里许(今林产化工厂址)。明弘治四年(1491年),教场为南北深50丈(约
四、土堡
土堡、土楼亦为地方一种兵防设施。有名的土堡是泉上土堡,明末清初李世熊筹建于泉上镇,土堡墙厚
[nextpage]
五、碉堡
碉堡是民国时期的军事设施,分四种类型:城垣碉、乡村碉、交通碉、边防碉。规模有排碉和班碉两种,全属土质结构,高约6~10米,厚近
六、哨所
民国26年(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空战空袭日增,国民党省防空司令部在宁化县设立第五十八防空监视哨,下辖安远、水茜、安乐、曹坊、禾口5个分哨。县哨编哨长与士兵7人,分哨编哨长与士兵4人。民国33年11月改为防空监视队,撤销安远、安乐、禾口3个分哨。民国36年2月又撤销水茜、曹坊2个分哨,保留县防空监视队,直到宁化解放。
1958年,宁化县人民武装部奉命在治平的高峰、禾口的东华山、安远的牙梳山等处设置防空哨所,先由部队驻防,后由所在地民兵组织轮流执勤。1981年1月奉令撤销。
七、人防工事
1969年8月,中共中央下发“要准备打仗”的“八·二八”紧急战备命令后,宁化县委抽调有关人员组成人民防空领导小组,要求各机关单位、团体、学校和公社、生产队、街道居民小组就近利用地形挖防空洞与构筑防空工事,工厂构筑对空射击工事,工事分为半永久(水泥、砖结构)与永久(水泥、砖或钢材结构)型两种。1969年10月至1971年上半年,全县挖掘防空洞数以万计,每个洞,深宽3~
八、民兵预备役训练中心
1983年春,县武装部按照上级规定,在城郊挖建供民兵与预备役军人训练使用的战术场地,长700余米,宽70余米,可进行实弹射击与班战术训练。
1985年夏,县武装部在机关所在地筹建民兵预备役训练中心,总面积1500平方米,可供训练人员教学食宿与进行队列训练,年底竣工交付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