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化在线_客家祖地_苏区_黄慎故里_长征出发地_宁化新闻_宁化新闻中心_宁化_石壁

宁化:一脉“孔坑绿” 一城茶韵浓

2025
08/13
07:50
三明日报

在宁化,茶香早已浸润了千百年光阴。


“宋时至今,延祥人就懂种茶制茶。”三明市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杨涛杰是孔坑茶香的守护者,他的童年记忆里,爷爷的采茶篓、家人制茶时的柴火香从未褪色。


2014年,杨涛杰揣着厦门的辞职报告回到宁化县泉上镇延祥村。在泉州安溪茶学院系统学习后,他发现村里茶园管理松散,制茶水平参差不齐。2016年,他成立延祥贡茶专业合作社,流转 40亩孔坑老茶山,用老茶树扦插培育100多亩新茶园,注册了属于孔坑绿茶的品牌。创业之路虽艰辛,但每当制茶季的香气漫过古村,他觉得一切值得。如今,合作社90亩茶园年产茶叶1300公斤,年收入近百万元。每年清明前后,村里老人采茶一天能赚150元,一个月增收4000多元。



“希望延祥贡茶和花灯非遗一起,带活这个传统村落。”杨涛杰望着远山,眼里的光如同茶芽上的晨露。


孔坑绿茶的魅力,源于泉上镇延祥村西部孔坑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这里海拔约700米,晨雾常绕青山,土层深厚肥沃,朝东背西的茶园孕育出的茶叶,每一片都卷曲细紧、色泽灰绿,蕴藏着“栗香显、滋味醇”的独特风味。



明代正德年间,延祥拔贡杨德安将孔坑茶带入京城,因其卓越的品质被选为贡品;1947年台湾光复展览、20世纪50年代全国农展会,孔坑茶都曾代表福建亮相;2010年,孔坑野生茶入选“福建省茶树优异种质资源保护区”。佳音频传,2017年“孔坑茶”获得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认定。


据了解,即便到了现在,孔坑茶每年也只采一次,于谷雨后立夏前选晴天采摘为佳。孔坑绿茶的制作,仍沿用传统的手工做法,鲜叶经萎凋、杀青、揉捻、干燥等工艺精心制成,每一道工序都严格把控,确保了茶叶的高品质。


以孔坑绿茶为脉络,宁化县茶产业蓬勃发展。


近年来,宁化县通过建设标准化茶园、推广宁化特色茶树品种、打造茶旅融合路线、提升宁化茶叶品牌知名度等措施,推动茶产业向品牌化、现代化、生态化、融合化方向发展。目前,全县茶园面积3.87万亩,茶叶年产量7510吨,全产业链产值3.7亿元。一片绿叶带富了一方百姓。


“龙头”舞动领跑,乡村振兴加速。


立足生态优势,宁化县全力推动茶产业全产业链建设,支持龙头企业进行技术改造、老茶园改良、新茶园建设及新技术新品种的试验示范,同时做好茶企梯队培育规划。目前拥有茶企32家,合作社13家,其中省级龙头企业4家、有机茶产品认证1家、绿色茶产品认证企业3家、SC认证企业7家,多家茶企选送的茶样获国家、省、市名优茶奖。


光能生态农业就是省级龙头企业之一。


8月6日,走进宁化县中沙乡的三明市光能生态农业有限公司茶叶种植基地,1300多亩茶园郁郁葱葱,一株株茶树上缀满嫩绿新叶,采茶工人正娴熟操作机器采收夏茶。



“经过前段时间的休养生息,茶园重焕生机,新采的茶叶干净度和品质都明显提升。”公司负责人黄发金介绍,茶园一年能采春、夏、暑、秋四季茶,单季每亩可产干茶50余公斤,品质上乘的毛茶每公斤售价30至40元。


眼下,光能生态茶园培育了金牡丹、瑞香、大叶乌龙等10多个优良品种,配套建设4条茶叶加工生产线,年加工销售茶叶120余吨。凭借过硬品质,茶产品先后斩获福建省“优质茶”、三明市茶叶学会“碧叶馨杯”金奖、三明市“尚书品”名优茶(春季)市名茶等荣誉,在市场上备受青睐。


从孔坑山间的古法工艺,到现代化绿色茶园,宁化茶香不仅是山水的馈赠,更是客家人世代相传的匠心与希望。


免责声明:本文来自宁化在线新闻频道,不代表宁化在线的观点和立场。未经许可,请勿转载。
【作者:卢素平 雷露微 黄秀红 黄颖】 【责任编辑:张惠川】

热门新闻

  • 宁化县领导开展项目工作调研

    宁化县领导开展项目工作调研

    宁化新闻
  • 全市新兴领域党建工作骨干培训班在宁化举办

    全市新兴领域党建工作骨干培训班在宁化举办

    宁化新闻
    02025-08-13
  • 宁化县革命纪念馆新址揭牌

    宁化县革命纪念馆新址揭牌

    宁化新闻
  • 宁化县开展百部抗战电影进基层活动

    宁化县开展百部抗战电影进基层活动

    宁化新闻
  • 宁化:一脉“孔坑绿” 一城茶韵浓

    宁化:一脉“孔坑绿” 一城茶韵浓

    宁化新闻
    0三明日报2025-08-13
  • 宁化县领导到水茜镇调研

    宁化县领导到水茜镇调研

    宁化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