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鬼叔中:留住客家影像记忆
“为搜寻保护客家文化遗产活动起到积极的推进作用”
鬼叔中导演的第一部纪录片叫《玉扣纸》,片长47分钟,真实记录了宁化造纸土法。
玉扣纸,宁化一种传统手工造纸。《天工开物》记载:“凡造竹纸,事出南方,而闽省独专其盛。”普通的叫毛边纸,其上品称“玉扣纸”,因纸质细嫩柔软,色泽洁白如玉而得其名。
“年轻的时候,在乡下工作,那时玉扣纸还十分普遍,一个乡就有几十家玉扣纸作坊。但随后逐年减少。2008年的时候,四处托人打听,才找到了一家土纸竂,还好他们刚接到一单生意,需要开工。”鬼叔中选定玉扣纸作为第一部片子的拍摄题材。
经过一个多月的跟踪拍摄,以及后期数个月的剪辑,2009年2月,片子出炉。尽管是处女作,其原生态的拍摄方式仍然引起很大反响。金城出版社出版的《汉品》杂志第1辑撰文对其推荐,表示“很多人据此才知道了玉扣纸的存在”。在北京云南等地播放,还激起观众为玉扣纸发展出谋划策。
《玉扣纸》完成之后,鬼叔中说:“那些做纸工人就各自回家务农了,玉扣纸作坊一直没有开工,年轻人也不会再学做纸手艺了。”这部片子所拍,也许是宁化玉扣纸的绝唱。
2010年完成的《老族谱》则让木活字印刷在沉寂多年后,以高密度的媒体报道进入公众视野,引起关注,并思考、寻找木活字印刷的传承出路。
族谱,对于从北往南迁,再往世界各地出发的客家人来说,是了解自己从哪来、下一代到哪去的最重要的依据。在电子排版和机器印刷横行的时代,宁化的客家人则固执地,费时费力费资,用传统的木活字印刷,印制族谱。这只是因为,它的保存年限更长。
一个偶然的机会,鬼叔中认识了修谱师傅邱志强,随后展开了《老族谱》的拍摄。片子时长 79分钟,拍摄耗时一年多,片子不但客观而有意味地纪录了木活字手工制谱的工艺流程,还拍摄了著录新谱的一些细节和与族谱有关的祭祀活动,包括有裁谱、起师、祭谱、入箱、打醮、游谱、发谱、谢师等。
片子在各种渠道播映,引起强烈关注。尤其是片子中的木活字印刷术,吸引了数十家各级各类媒体前来报道,其价值被重新认识,并于2011年被收入第四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推荐项目名单。《老族谱》的修谱师傅邱志强,已引起县文化馆重视,替他申报了省级非遗传承人。而更多的单位、个人正在为木活字印刷术的传承想办法。
随后,《砻谷纪》、《罗盘经》等纪录客家老手艺、老物件的纪录片陆续推出。在短短4年多的时间,纪录片总时长已超过6个小时。
尽管鬼叔中谦虚地说,拍摄只有一个愿望,为那些即将消失的客家风物留下一点影像资料,纯属私人行为。但正如《汉品》杂志和网友“它山石”所言,“为搜寻保护客家文化遗产活动起到积极的推进作用”,“无疑在传承客家乡土文化”。

- 上一篇:宁化出台干部职工外出发展客家小吃管理办法[ 10-17 ]
- 下一篇:宁化世界客属恳亲大会筹备进展顺利[ 10-1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