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上班” 后疫情时代农民工就业观发生改变
农民工的就业意愿正在发生改变。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近期公布的一份调研报告《新生代农民工生存状况调查》显示,后疫情时代,一份稳定的工作成了农民工考虑的首要因素。近些年一直被诟病的“重复劳动”“无偿加班”等,并不能打消他们重回工厂的热情。
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研究员王俊秀说,后疫情时代对社会的影响开始显现,反映到农民工群体身上,就是他们对自己未来发展不确定性在增加,即使工厂已经复工,工价也在逐渐恢复,但他们稳定工作的意愿仍越来越强烈。
疫情发生前,农民工就业“短工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选择一个更具灵活性、自主性强的工作近些年逐渐成了潮流,新生代的年轻农民工甚至喊出了“拒绝流水线”“拒绝重复劳动”的口号。
社科院的报告显示,在所调查的农民工中,仅有极少数的人会在一份工作上坚持两个月以上,60%左右的人一般会坚持一个月左右,这其中,10天之内的占了一半。他们中的大部分人会频繁换工作,换3至5次的占四成以上,换6至10次工作的比例有35.4%。
影响他们换工作的因素很多,比如工资高低、工厂是否正规、能否按时发放工资等。一个年轻人告诉王俊秀,自己离开工厂的原因是因为生产线上做的都是简单的重复性劳动,而他想学更多技能。
这背后是他们对未来经济形势的信心。“我们去调查,认为非常不好找工作的只有百分之十点几。”王俊秀说,有75%以上的人认为工作是比较好找的。
最终,疫情打乱了这份预期。2月全国复工复产后,社科院的课题组继续了他们的农民工生存状况调研,“想上班”变成了农民工群体最想做的事,他们多数希望找一份长期的稳定工作,在此前提下,工价相对高更有吸引力。另外,他们对生活的满意度有了一定程度的下降,生活压力的相关指标却有了不同程度的上升。
国家卫生健康委流动人口中心调查评估服务处处长刘金伟从疫情期间流动人口动态监测数据中也得出了类似的结论,他说,吸纳农民工群体就业数量最多的批发零售、住宿餐饮、居民服务等行业同时也是受疫情影响最严重的行业,从中也能看出农民工就业问题的严峻。
他建议要加强对重点地区农民工的就业扶持,尤其是贫困地区的重点群体,保证贫困家庭最少有一个人就业。同时,加强对重点行业的帮扶力度,避免疫情影响发生连锁效应。
针对农民工就业的结构性问题,刘金伟认为应提高农民工职业技能和就业的能力。他说,目前,农民工多数工作可替代性比较高,想增加他们工作的稳定性,掌握一定的技能必不可少,这方面政府相关部门或企业应组织或提供一些培训服务和帮助。
上海交通大学特聘教授、中国发展研究院执行院长陆铭表示,一个城市的高技能劳动者、高收入群体越多,就越会催生对生活服务业的需求,如餐馆服务、家政服务、养老服务等,这些行业需要大量的低技能劳动力,因此低技能劳动者群体对于提高整个城市的生活质量和对人才的吸引力,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对农民工群体来说,从稳就业到保就业,是解决农民工短工化、真正实现城市融入的首要问题。
前不久,湖北农民工吴桂春因疫情找不到工作,决定回乡,他留言向东莞图书馆告别却意外走红,故事最后的结局是:在当地政府的帮助下,吴桂春重新找到了工作,留在了东莞。
“这是网络时代我们关注的一个焦点,但更多的是没有被关注的人。”王俊秀说,希望每一个农民工都能像吴桂春一样,拥有一个温暖的结局。(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张均斌—)
- 上一篇:萌宠经济:年轻人花钱求“治愈”?[ 07-15 ]
-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