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卷九 第二章 门 类
宁化机械工业是从手工操作的铁匠炉及打铜、焊锡等个体生产的基础上逐渐发展起来的。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李世熊所撰《宁化县志》记载:“铜小锁,白铜作者,大仅寸许,光可以鉴,制作精雅,远出苏匠之上,惟泉下雷姓一家能之。”可见当时在冶炼、铸造等手工制作上达到相当高的水平。1953年工业部门组建宁化县铁器生产合作社,为机械工业企业的起点。据1985年工业普查统计,全县机械工业已有6个行业、11个企业(锅炉及原动机制造业1家,铸锻毛坯制造业2家,工业专用设备制造业2家,农、林、牧、渔业机械制造业2家,机械设备修理业2家,其他机械制造业2家),职工2481人,工业总产值1527万元。1987年机械工业企业增至13家(其中全民所有制企业3家),工业总产值下降为1226.90万元。
宁化通用机械厂 县属国营企业。1956年筹建,原名农械厂。办厂初期,仅能采用锉、钳等工具,手工操作生产虎头钳、手摇钻等产品。1959年,大量生产木质独轮车、双轮车、牛马车和木质插秧机。1961年县工业进行调整,把下马的滚珠轴承厂和工业学校合并到该厂。由于管理混乱,全年总产值2.89万元,而亏损达2.47万元。1962年,引进先进技术,试制新产品370型双人脱谷机、磨渣机获得成功。1966~1976年,忽视企业管理,片面执行“农械厂应专制农业机械”的指令,大批生产未定型的插秧机和收割机,结果废品成堆。1970年、1971年连续亏损24.35万元,亏损额为建厂以来最高峰。1976年改名为农机修造厂,开发新产品,走与大厂联合的道路。先后与龙溪机器厂配套生产球墨铸件~S195柴油机零配件汽门摇臂。又从三明化机厂引进4.5吨平板硫化机生产工艺,当年试制2台,通过合格鉴定,1977年生产4.5吨硫化机13台,生产的350型饲料粉碎机供不应求,生产Z512台钻41台,是年该厂盈利1.5万元,第一次摘去连续20年的亏损帽子。1982年,从三明化机厂引进55寸橡塑机械生产工艺,当年生产橡塑机械10台,生产平板硫化机45台,完成产值85.22万元,实现利润4.5万元,成为本县以生产橡塑机械为主的专业化工厂。该厂三种主要产品标准覆盖率达100%。1984年该厂又与外省两个科研单位开展技术协作,试制矿山机械产品——φ600×360玻璃钢螺旋选矿机和φ
福建革新机器厂 省属中型企业。1965年筹建,厂址在安乐赖畲。原产军用产品,技术力量较雄厚,设备先进。1966年投产,产值4.12万元。1980年改产民用产品,主要生产电风扇,1985年该厂海峡牌电风扇评为省优产品。1985年底该厂职工1304人,总产值986.00万元,固定资产原值1270.50万元。1987年该厂总产值736.1万元。其部分车间已迁往福州马尾。
福建建设机器厂 省属中型企业。1965年筹建,厂址在安乐黄坊,原产军用产品,机械设备先进,1980年后转产电子计算机等。1985年固定资产原值848.40万元,年底职工721人,总产值230.90万元。其部分车间已迁往莆田。
宁化矿山机械厂(农机二厂) 集体企业。原称铁器社,始建于1953年,1976年改称农机二厂。1979年产值41.3万元,实现利润2.7万元。1980年,改变单一产品结构,生产矿山设备系列产品,当年产值达46.6万元。1982年又改名为矿山机械厂。1987年年底,全厂职工发展到135人,拥有金属切削机床28台、锻压设备6台、焊接及气割设备4台、工业锅炉1座,翻沙铸造能力300吨,产品除农机设备、碾米机、磨浆机外,还有各种矿山机械设备(如6—6摇床选矿机)等。该厂与北京等地设计院、科研单位有技术协作关系。1987年该厂工业总产值达110.2万元。
此外,集体机械工业还有五金厂、淮土矿山机械厂、安乐机修厂、治平机修厂、安远农机修配厂、湖村铸造厂以及禾口铸造厂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