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化在线_客家祖地_苏区_黄慎故里_长征出发地_宁化新闻_宁化新闻中心_宁化_石壁

卷九 工 业

2010
01/18
14:56
《宁化县志》

  宁化物产资源丰饶,木材、陶瓷、土纸等生产有着悠久的历史。但在解放前,宁化工业长期停留在以小五匠为特征的手工业状态,发展缓慢。民国《宁化县志》载:宁化无实业(工业),非宁人皆坐以待毙也,囿于旧闻,鲜克通变。利蕴于土而不知取,货弃于地而不知收,因陋就简,苟安旦夕。至民国17(1928),才购进宁化第一台木炭内燃机带动的碾米机,但因维修不善,一年后报废。迄1949年,除一家私营碾米厂(全年产值18.6万元)外,其余均为陶瓷、铁、竹、木、棕以及造纸等手工业,从业者约2000余人,其中近一半是农民。

  解放后,随着电力和交通事业的发展,工业从小到大,从少到多,逐步增加门类。在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通过对私营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至1957年全县小型工业企业发展到75个,工业总产值604万元,占工农业总产值的15%1958年号召全民大办工业,全县工业企业猛增至133个,产值达1378万元。由于忽视办工业的客观条件,盲目发展,出现国民经济比例失调。1960年起一些企业被迫陆续下马,至1962年仅剩71个企业,产值443万元。经过调整,1965年工业产值增至876万元,占工农业总产值20%文化大革命期间,工业生产由前16年的平均递增18%降为10.1%。尤其是19671968两年,经济管理体系瘫痪,一些行之有效的规章制度被视为管、卡、压被废除,停产闹革命,产值连年下降。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随着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工业经过调整、改革、整顿、提高,开始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在指导思想上摆脱自然经济以及三就地”(就地取材、就地用人、就地销售)方针的束缚,增强商品经济和经济效益观念;在管理上进行改革,1984年起,政府主管部门转变职能,逐步实行政企分开,扩大企业自主权,逐步将企业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实行承包责任制;在经营上扩大视野,跨出本县,走向全国,走上国际,特别是电子工业、化学工业有突破性发展;在所有制方面,在国营企业主渠道的指导下,大力发展集体企业、个体企业及联营、合营企业,形成多渠道、多方位的竞争机制。据1985年工业普查统计,工业安装设备拥有值3452.3万元(其中进口设备649万元),行业25个,生产门类72个。1987年工业企业发展到161个,职工人数6792人,固定资产原值7253万元,工业总产值11013万元,占工农业总产值的47.37%9年间工业产值平均每年递增14%
  

9-1

宁化县若干年份工业总产值统计表

单位:万元

 

年份

1949

1952

1955

1957

1958

1962

1965

1966

全县工业总产值

58

60

223

604

1378

443

876

868

其中

轻工业

58

60

167

329

524

292

441

458

重工业

 

 

56

275

854

151

435

410

年份

1970

1975

1976

1978

1980

1985

1987

 

全县工业总产值

1488

2781

2642

3367

4161

7368

11013

 

其中

轻工业

531

865

925

1173

1526

2759

4088

 

重工业

957

1916

1717

2194

2635

4609

6925

 

免责声明:本文来自宁化在线新闻频道,不代表宁化在线的观点和立场。
【责任编辑:伍传杰】

热门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