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卷八 第一章 企业门类
1958年农村社办工业企业盲目大上,达112个,产值468万元,占农业总产值的10.04%。但由于原材料不足、资金短缺以及销路等问题,第二年便开始下降,至1964年只剩下9个企业,产值仅11.71万元。1965年开始回升,但接着又因“文化大革命”中强调“以粮为纲”,加上错误地认为宁化地多人少,凡是与农业生产“争”劳力的其他生产经营活动,都被视为资本主义而横加禁止,因此,每年都有几次下令清理劳力“归田”,务工不归者处以罚款,停发口粮,甚至批判、斗争等,把农民紧紧捆在耕地上,而不准逾越。迄1976年农村办工业企业只有60个,产值178.58万元,仅占当年农业总产值的3.19%。进入80年代,通过拨乱反正,不断清除“左”的错误思想,人们的认识从“人少、地多”、“以粮为纲”的禁锢中解脱出来。随着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和生产结构的改变,农村的大批剩余劳力转向工业领域寻找出路,加上政府的鼓励扶持,使乡镇工业迅速发展。1987年全县乡镇工业企业总数达3951个,从业人员14081人,总产值4555.41万元,获纯利364.77万元。与1979年相比,企业数增长16.6倍,从业人数增加4倍,总产值增长10.6倍,占农业总产值37%,占全县工业总产值的41%。乡镇工业在乡镇企业各个产业门类中的地位起了很大变化,与1980年相比,工业企业数由占全部企业数的49%上升到56%,从业人数由44%上升到63%;产值由56%上升到59%。全行业已有机械铸造、陶瓷日用品、建村、化工、电力、森工、矿冶、皮革、服装、食品、饲料、工艺美术、竹木制品等十多个生产门类。通过横向联合,还发展了一批开发型、创汇型企业,如济村羽绒服装厂、宁化冶金化工厂、禾口锡厂、曹坊水泥厂、河龙有色金属厂等,生产出羽绒、羽绒服装、钨酸、一级锡锭焊、锡丝等产品,1987年出口总额为369万元。
在乡镇工业中,家庭工业发展最快,1987年家庭工业从业人数占45%,年总产值占27.8%,年获纯利占25.4%。家庭工业的发展,形成和恢复一批专业生产群体和村落,如淮土乡赤岭风山的鞭炮生产,淮土乡的禾坑、方田乡的村头、禾口乡的溪背等村的粉干生产,安远张家地瓷碗生产,安远乡中垣的豆腐皮(腐竹)生产,中沙乡中沙村、淮土乡五星村的棕制品生产,翠江镇中山村的草席生产,城郊乡马元亭村的豆腐制作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