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卷四 第五章 农业技术
2010
01/15
11:12
《宁化县志》
解放前宁化农业耕作制度无甚变革,传统耕作制度是:晚稻田除极少数年间有“稻一芋”水旱轮作(芋田第二年可以育秧)外,普遍为一年一熟(稻谷);早稻田大部分在年内实行水旱连作,多数一年二熟,少数二年三熟。连作模式有稻—豆(甘蔗)、稻—麦、稻—绿肥、稻—豆—油菜等数种,城区有稻一菜(葱蒜)连作。
解放后耕作制度逐步改革,50年代随着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发展,开始种植双季稻,此后,逐步建立起稻一稻、稻一稻一油菜(绿肥)等新的耕作制度。1970年大面积推广种植双季稻,种植面积3万多亩,获得成功。但1971年盲目扩大种植面积,种植早稻达37万亩,比上年扩大1倍多,种植双晚25万亩。由于秧龄和田管掌握不好,结果双晚出现大面积早孕早穗。因此,1972年双季稻种植面积缩减为17万亩,不料双晚又出现大面积不孕不穗。经过总结经验教训,技术上进一步提高,此后,双季稻种植面积基本稳定在20~26万亩之间。到80年代,随着农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烤烟生产,大部分地区出现早稻田的烤烟一稻、烤烟一杂优制种、烤烟一双季晚稻秧一双季晚稻、晚稻田的烤烟一稻等新的连作模式。
耕作制度的不断改革,逐步提高了复种指数。据统计,1949年复种指数为131.5%,50年代末为137.3%(其间1958年达154.7%);60年代平均为140.6%;70年代平均为203.4%。1979年起,由于讲究经济效益,调整产业结构,复种指数略有下降,1987年复种指数为195.9%。
免责声明:本文来自宁化在线新闻频道,不代表宁化在线的观点和立场。
【责任编辑:伍传杰】
- 上一篇:第五节 典型育林单位及专业户[ 01-14 ]
- 下一篇:第二节 良种培育推广[ 01-1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