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挥地域品牌优势 推动文化发展繁荣
宁化是位于闽赣边界中部的“千年古县”,是全球公认的客家总祖地,曾孕育了郑文宝、李世熊、黄慎、伊秉绶等历史文化名人。同时,宁化也是红军长征出发地,开国领袖毛泽东曾在这里留下《如梦令·元旦》光辉词章,被称为中央苏区“乌克兰”。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对推进文化改革发展作出了重要部署,吹响了文化兴国号角,宁化将牢牢把握这一重大发展机遇,依托独特的客家和红色资源优势,通过注重人才培养,强化阵地建设,突出特色品牌,提升文化活动,有效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1、注重人才培养,让文化发展有支撑。一是注重培养引进文化人才。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大规模培养人才,千方百计留住人才,不拘一格使用人才,深入实施“十百千”文化人才培养工程,培养造就一批文化领军人物、重点文化人才、基层文化骨干。制定政策措施,完善人才培养开发、评价发现、选拔任用、流动配置、激励保障机制,为优秀人才脱颖而出、施展才华创造有利制度环境。二是加强基层文化队伍建设。制定实施基层宣传文化人才队伍建设规划,完善机构编制、学习培训、待遇保障等方面的政策措施,充实壮大县、乡基层宣传文化部门力量,加强改进县、乡基层宣传文化干部管理,配齐配好乡镇党委宣传委员、宣传干事和乡镇综合文化站专职人员。设立城乡社区公共文化服务岗位,重视发现和培养扎根基层的乡土文化能人,鼓励和引导群众中涌现出更多的网络作家、业余诗人、民间歌手。聘用文化素质好、热心农村文化的退休干部、教师等协管乡镇文化活动站和村级文化活动室。形成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基层文化工作网络。三是重视文化团体建设。围绕客家文化、红色文化、民俗文化和旅游文化的发展,完善文学、美术摄影、音乐舞蹈三大协会建设,大力发展国家、省、市、县各级文艺会员,凝聚形成一批文艺人才。完善“黄慎文艺奖”、“宁化新闻奖”评选制度,鼓励全县文化工作者积极进行文化创新创造,在助推宁化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中贡献聪明才智。同时,挖掘、培养民间文化能人,为他们发挥才干提供政策、资金等方面的支持。鼓励民间文化人才从事各类文艺活动和文化创作,促进他们健康成长、发挥作用。利用重大的假节日,组织和引导群众,搭建公益性文化活动平台,激发民间力量的文化热情。
2、强化阵地建设,让文化发展能落脚。一是加强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统筹规划和建设惠及全民的公共文化基础设施,以“一城一馆一中心”(海西客家美食文化城、客家祖地博物馆、世界客属文化交流中心)建设为重点,加快县体育中心、青少年校外活动中心、客家影视城、科技馆建设步伐。不断改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完善和提升文化馆、图书馆、影剧院等文化设施的功能,满足群众文化需求。推动乡镇文体活动中心、农家书屋、文化室等基层文化阵地达标建设,实现乡镇综合文化站全达标和村村建有文化室目标。二是加强信息共享工程建设。扎实搞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市民文化素质提升工程,积极推进客家历史博物馆、革命纪念馆、图书馆、档案馆等免费向社会开放。完善电子阅览室、机房及多媒体教室的建设,在现有的藏书基础上提高图书周转率,增加接待读者人次和外借图书册次。推进广播电视全覆盖,实现“户户通”、“村村响”。制定公共文化服务指标体系和绩效考核办法,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和项目建设。三是加强爱国教育基地建设。充分发挥北山革命纪念园、红军长征出发地广场、红军医院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文化功能,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引导广大干部群众不断加深对中国共产党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进一步坚定理想信念、坚定发展信心。
3、突出特色品牌,让文化发展有亮点。一是挖掘保护地域特色文化。充分挖掘整理宁化的历史文化遗产资源,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制定宁化文物保护规划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规划,推进宁化(客家习俗)“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建设。走文保、旅游、经济相融合的路子,重点搞好在国内外具有较大影响力的伊秉绶故居、延祥和下曹古民居、城关和石壁陈塘红军医院等遗址的保护和开发利用,扶植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宁化客家祭祖习俗、木活字、玉扣纸等一批特色突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传承,彰显宁化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二是持续放大文化品牌效应。整合文化优势资源,做大做强宁化元素的节庆活动,当好第25届世界客属恳亲大会的“东道主”,办好一年一度的世界客属石壁祭祖大典,打造永不落幕的祭祖文化节。指导和推动各乡镇形成各具特色的基层文化活动品牌,塑造代表宁化水平、体现宁化特色的高端文化品牌。三是加大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坚持保护利用、普及弘扬并重,建设客家祖地博物馆、世界客属文化交流中心、革命历史博物馆等一批重点文化遗产保护和展示工程,大力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体系、文化生态保护区、传习场所和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建设,国家级客家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取得显著成果。建立文物预防性保护、安全监测等信息平台,健全文物保护传承工作机制。积极做好世界、国家、省级保护单位申报工作。
4、壮大文化产业,让文化发展有动力。一是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坚持政府主导,聚集社会力量,兴办文化产业经济实体,培育、扶持县客家文化传播公司等一批有较强竞争力的文化龙头企业。做好文化招商和政策支持,加快“厦门大学客家旅游学院”筹建和“海峡两岸交流基地”申报工作进度,深化与三明学院校县合作,大力发展文化旅游、工艺美术、文化创意、客家美食等文化产业,打造宁化新的经济增长点。二是优化产业区域布局。高标准制定文化产业发展规划,进一步优化文化产业布局,制定实施 “十二五”时期文化发展专项规划和文化产业项目推进计划,持续推动一批文化产业续建、新开工、前期项目加快建设。制定实施全县文化产业发展相关扶持政策,进一步提升海西客家始祖文化园等文化产业发展的层次与水平。三是健全文化市场体系。加强文化产品市场、文化生产要素市场和文化服务市场建设,发展文化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电子商务和电影院线等现代流通文化产业,发展图书报刊、电子音像制品、演出娱乐、影视剧、动漫游戏、书法美术、工艺品等产品市场,促进文化商品和各种要素合理流动。扩大文化消费,创新商业模式,拓展大众文化消费市场,开发特色文化消费,提高基层文化消费水平,培育新的文化消费增长点。
5、提升文化活动,让文化发展见实效。一是加强对台对外文化交流。充分利用客家祖地等文化品牌,凭借宁台深厚的客家历史渊源和客家祖地优势,通过客家文化研究会、宗亲会、台联会等民间团体,与台湾客属组织(姓氏宗亲会)的沟通和联系,互通信息,分享研究成果,定期举办研讨会、宗亲会、展览会,组织举办高水平的两岸文化交流活动,努力创办两岸文化交流基地。同时,重视文化领域的多层次互访,加强与兄弟县市的文化交流。搭建客家文艺及文艺精品的推介平台,加大对本土文艺工作者及其代表作的对外宣传推广力度,鼓励宁化文化实体、文艺工作者主动走出去,增强宁化对外文化的影响力、吸引力。二是推进文化创作活动。围绕宁化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的积极探索和丰富实践等创作主题,扶持名家精品,鼓励文化创作。以宁化文学、书法美术摄影、音乐舞蹈戏剧三大协会为平台,紧紧围绕“推动文艺繁荣、服务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目标,以出精品、出人才为重点,创作一批本土文化精品。办好办精《宁化文艺》,推出一批有影响力的文学作品。三是丰富群众性文化活动。鼓励祁阳剧、木偶戏、牌子锣鼓、客家山歌、游傩等群众文化表演团队开展活动,扶持龙灯、花灯等民俗特色花会不断壮大,推动广场文化、社区文化、企业文化等蓬勃发展,让广大人民群众在文化共建中陶冶情操,享受文化繁荣的成果。
(作者系中共宁化县委常委、宣传部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