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生进得来留得住学得好
宁化县每年安排专项经费,保障小规模乡村学校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基本运转。按照生师比与班师比相结合的方式核定小规模学校教师编制,适当增加寄宿制学校教师编制。乡村教师享受差异化生活补助。评职评优待遇保障享受政策红利。教师成长纳入整体规划,优先安排学习进修外出培训。城区8所优质学校对12所小规模学校精准结对帮扶,“一校一策”。中心学校建立行政挂校蹲点的校点走教机制,一体化办学。定期选派优秀教师进山执教。推行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
□本报记者 张颖 通讯员 赖全平 孙熙沛 雷启超 文/图
下坪小学老师组织师生升国旗。
安远镇营上小学老师课余辅导学生。
宁化县治平畲族乡下坪畲族村毗邻汀江源头,距宁化县城65公里,崇山峻岭,竹海莾莾。下坪小学就坐落在这个海拔超过600米的大山中。
创建于1952年的下坪小学,是宁化县最偏远的学校,只有一条简易公路蜿蜒通向山外。学校有5名一年级学生、9名幼儿班小朋友和2名教师。
“得益政府与社会各界的帮助,下坪小学的教学条件不断完善,有了一栋教学综合楼和电脑等学习用品以及运动器材。”54岁的教师兰林平起了个大早,骑上摩托车,在浓雾中穿行了半个多小时,到达下坪小学时还不到7点。他清扫完校园落叶后,便站在校门口,眺望着云雾缭绕的大山,等候着学生返校,开启一周的学校生活。
下坪小学是宁化一所典型的小规模乡村学校。“在宁化,全县有20所这样不足百名学生的乡村小规模学校,总班级34个,在校小学生274名,约占全县在校小学生的1.15%。”宁化县县长姚文辉说,虽然少而小,但是政府的扶持力度不小,加大了乡村教学点帮扶力度,强化了乡村教学点管理,不断激发办学活力,努力办得小而精、小而特,让学生进得来、留得住、学得好。
学校办好了
孩子在家门口就能上学
建于上世纪80年代初的下沙小学,校园面积2420多平方米。现在有了新建的“孝茂教学楼”,每个班级配备了“班班通”。 学校还将原宿舍楼改装,增设了科学实验室、学生活动室、书法室、体育器材室、少先队活动室等功能室。坑坑洼洼的老操场也改建成美丽的运动场,设有60米三行彩虹跑道、篮球场、乒乓球场,沙池内配有单杠、双杠、爬杆等器材设施。
“拆掉的老教学楼属于危房,房顶经常漏雨,下雨时雨水常淋湿学生课本。门窗破损严重,冬天寒冷的北风刮得学生直打哆嗦。”校长陈日先说,前几年拆了重建,学校办学条件大幅改善。
“学校办好了,孩子在家门口就能上好学,村民外出务工也放心了。”下沙畲族村党支部书记雷旺金说,办学条件好了,也吸引了部分学生“回归”。留在家门口上学,减轻了家庭经济负担,也有利于孩子帮忙做家务。
“爸妈在外打工,我跟爷爷奶奶住在一起,他们没空接我,我带中饭到学校吃,老师会帮我热饭。”学生赖斯昌天真无邪的眼中饱含着对知识的渴望。家长曹雪才则表示,祖祖辈辈住在山里种田,到乡镇念书开支太大,山村学校条件不错,孩子太小,留在家门口读书,家里也放心。
近年来,根据小规模学校办学规模和学生人数,宁化县每年统筹安排专项经费,2018年以来投入150多万元。乡镇中心学校每年也会投入一定经费,保障小规模学校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基本运转。同样处偏远山区仅有27名学生和3名教师的安远中心学校,先后投入30多万元用于小规模学校的环境建设、操场整治及添置学生食堂设备。中沙中心学校投入6万多元用于小规模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和添置体育运动设施、功能室器材及图书。
“小规模学校是乡村的‘神经末梢’,在保障乡村孩子受教育权利中起到兜底教育公平的重要作用。”宁化县副县长周颖说,小规模学校方便了乡村孩子就近入学,是实现乡村振兴不可或缺的一环。
待遇提高了
更多教师愿留下教好书
安乐镇马家小学现有6名学生和1名教师。“我每月能领到6000多元工资。”老师张淑琴说,村里的小学条件比城里艰苦,但是政府对乡村教师多一分关心,让更多的乡村教师愿意留下教书。
近年来,宁化按照生师比与班师比相结合的方式核定小规模学校教师编制,适当增加寄宿制学校教师编制。2018年以来,29名年轻教师被定向分配到村级教学点。“县里提高了乡村小规模学校教师的待遇,包括享受差异化生活补助。”周颖说,在评职评优、待遇保障等方面享受政策红利,让乡村教师下得去、留得住、教得好。
要让乡村小规模学校真正产生“蝶变”,关键在于教师,在于提升山村教师的教学能力。“宁化县加大了小规模学校教师培训力度,依托县教师进修学校开展小规模学校的全科教师培训、信息技术能力培训,提高教学点技能艺体学科质量。”县教育局负责人雷行健说,中心学校将小规模学校教师的成长纳入整体规划,优先安排学习进修、外出培训。
“城乡牵手工程”,是政府发挥城区优质教育资源对小规模学校辐射带动作用而进行的一项工程。城区8所优质学校对12所小规模学校进行精准结对帮扶,做到“一校一策”。下沙小学与县第二实验小学“牵手”,下沙小学派教师进城参观学习,县第二实验小学派出优秀教师分批到下沙小学送教,进行交流研讨。
“在自愿的基础上,中心学校教师实行轮岗制,定期选派优秀教师进山执教。”宁化县民族学校校长戴家亮说,山里的条件相对艰苦,在适当提高教师待遇的同时,也在不断激发教师的热情,激活办学活力。
“教师队伍稳定了,乡村小规模学校办学水平才可以得到提高,小规模学校才可以实现均衡发展、质量发展和内涵发展。”周颖说,这些留守的乡村孩子才能在家门口享受到公平有质量的教育。
办学一体化
挂校走教网校一校一品
水茜镇石寮小学距县城近50公里,是全县最偏远的小学之一,仅有师生2名。在此坚守了37年的老师谢邦吉一度有心无力进行课程教学。“现在好了,有了网校,音乐、美术等课程可以让孩子们在线听课,不必担心开不齐课开不好课。”谢邦吉说。
宁化县正在开展“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工作,希望通过网络让乡村学校的孩子能享受到优质的师资资源。“为了确保教学的开展,宁化将开设网校,将网络引进乡村校园,方便学生在线听课,享受山外优质的教学资源。”雷行健说。
全面提升办学水平,是加强乡村小规模学校建设必须啃下的硬骨头。近年来,宁化积极推进乡镇中心学校和同乡镇的小规模学校一体化办学、协同式发展、综合性考评,实行中心学校校长负责制。
一体化办学,实现资源共享。中心学校建立行政挂校蹲点制度,每所小规模学校由一名中心校校级领导和一名处室主任蹲点挂校,完善校点走教机制。安远中心学校以党建为引领,组建一支党员带头的“走教”队,实行“教师统一调配,课时统一计算,教育教学统一安排”,定期对辖区的永跃小学、营上小学、后溪小学进行“走教”,给乡村小学送去“流动”课堂,实现辖区教育均衡提质发展。
立足小规模学校实际,各中心学校充分挖掘学校资源,因地制宜地实施“创特工程”,做到“一校一品”,让每一所乡村学校都开出了“文化”之花。安远镇营上小学现有27名学生、3名教师,学校充分利用教师的书法特长,创建了书法教育特色。安远镇后溪小学现有29生师生,学校结合操场宽敞、志愿者老师张勇星有足球专长等资源,开展“小小足球”特色创建。中沙乡下沙小学则以“八礼四仪”为重点,突出国学文化特色。“乡村小规模学校大都有丰富的文化资源,要积极探索小学低年段与幼儿园一体化办学新学制。”雷行健说,在打造“一校一品”的基础上,采取城校带乡校、强校带弱校的发展模式,提升乡村小规模学校的教育质量。
乡村小规模学校办学教育面对的是乡村义务教育中一个特殊的群体。宁化20所小规模学校全处在落后山区,教育资源分散,办学条件及师资水平参差不齐,生源逐年萎缩,小规模学校办学依然面临新的机遇与挑战。
“一所学校不能落,一个孩子不能丢,立足群众需求。”姚文辉说,今后在引导呼吁社会更多关注支持这个特殊乡村群体的同时,继续立足当地实际,根据生源数量,科学研判恢复小规模学校,加大投入修缮校舍配齐教学设备,立足教育信息化2.0,让农村孩子共享信息化优质教育资源,探索未来乡村小规模学校发展模式。加强与高等院校深度合作,探索“定向招生、定向培养、定向任教”的师资培养模式,培养全科型小学教师,适应乡村小规模学校的教学需要。
- 上一篇:【中国绿都 最氧三明】宁化泉上镇:养好扶贫兔 “蹦”上致富路[ 12-24 ]
- 下一篇:【中国绿都 最氧三明】宁化谢坊村:发展特色产业助增收[ 12-2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