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展红旗如画】老红军曾万标的家风故事
●本报宁化记者站 赖全平 文/图
宁化县治平畲族乡田畲村,地处偏远山区,是一块红色土地。从一个纸业工人成长为开国大校的曾万标,就出生在田畲村。1931年,他跟随中国共产党闹革命,打土豪分田地,后参加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他身经百战,负伤三次,战功显著。2005年3月,他因病逝世,享年95岁。近日,记者专程走访曾万标的侄儿曾泽望,听他讲述叔叔曾万标背后鲜为人知的家风故事。
兄弟情深,桥头重逢抱头痛哭
曾泽望今年77岁,是一名退伍军人,退伍后,在家务农为生。
1954年,曾万标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公安军后勤部车管部长。1954年秋,曾万标带着妻子杨国英、儿子曾纪军回到家乡宁化。曾泽望的父亲曾志军徒步20多公里到达长汀馆前的一座石拱桥边,迎接弟弟曾万标一家的到来。
阔别20多年,兄弟竟成陌路人。曾志军看见一行人过桥,却迟疑着不敢上前相认。待他们走到桥的另一头时,曾志军才匆忙跑上去,大声道:“你们是南京来的吗?是到治平吗?”对方听见后,停在了桥头,转头,久久地盯着曾志军。“你是曾志军,我的哥哥?”“你是曾万标,我的弟弟?”相互打量了好久,双方不约而同地大叫起来。当得知哥哥远道前来迎接自己时,曾万标惊喜万分,抱住哥哥痛哭不已。
到达治平后,曾万标受到村民的热情款待,但他并不想惊动当地政府。住了一个星期,才恋恋不舍地返回南京。
“他说会尽量帮助我们,但是别打着他的旗号办事,他也不会给家乡添麻烦。”曾泽望回忆道,当年他才11岁,记忆是模糊的,但他很肯定地说,临走时叔叔曾万标说了很多话,后来也曾多次来信,再三叮嘱家乡人要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用勤劳的双手创造幸福生活。
侄儿订婚,他婉拒买表之托
1968年3月,曾泽望应征入伍,成为福建顺昌的一名铁道兵,直至1973年退伍。1971年春,他跟随部队北上西安修铁路。10月1日,他请假回家订婚,途经南京时,他带着家乡的两包笋干,专程前去探望叔叔曾万标。
曾万标时任南京警备区司令、党委书记。“那天叔叔穿着一身军装,出来见我,还用家乡话问我吃饭没有,叫儿子曾纪军带我到南京长江大桥看夜景,没有一点架子。”谈起再次见到叔叔曾万标,曾泽望至今记忆犹新。
当天晚上,曾泽望还问叔叔参加革命的经历和发生的一些革命故事,叔叔总是说:“那都是过去的事情,没有什么好说的。”
曾泽望至今还记得,当年物资供应十分紧张,他想托叔叔帮忙买一块中山牌手表,带回家作订婚礼物。曾万标塞给他30元钱,让他自己想办法,说自己不能违反原则帮人办事。
第二天临走时,曾万标将曾泽望送到大门口,用家乡话再三叮嘱他,要以事业为重,不要急于成家,要在部队好好锻炼。曾万标叫儿子曾纪军将曾泽望送到长途汽车站,因怕他路上寂寞,还送了一副扑克牌给他坐车时打发时光。
曾泽望返乡后住了一个星期,还是如约订婚了,手表没买成,他挺遗憾。
生活简朴讲原则 从不允许家人打他旗号办事
1979年11月,曾泽望跟随大叔曾志源,带着笋干、香菇、酸菜干等特产专程前往南京探望曾万标。曾万标时任江苏省军区顾问和顾问组长,他热情地接待了远道而来的亲人。曾泽望记得很清楚,不知为何,笋干竟长了些小虫子,婶婶杨国英拿到楼下晒,还扔掉了一些,曾万标捡起来说还能吃,不要扔。
“他从不跟人讲自己的情况,更不允许家人打着他的旗号办事。”曾泽望解释道,叔叔生活俭朴,原则性很强,有正气,从不为个人谋私利,更不搞歪风邪气。
曾泽望回忆说,曾纪军1969年入伍,后下放到农村种水稻,一种就是5年。同曾纪军一起从南京入伍分到同一个团的有73 人,到后来只剩2个人了。曾纪军也动了回南京的念头,他给父亲曾万标写信,希望父亲能把自己调回去。曾万标回信说,组织上要你到哪,你就到哪,要坚持到底。
曾泽望不无感慨道,叔叔廉洁奉公,永葆老红军风采。有一回小孩发高烧,婶婶杨国英吩咐司机赶快送往医院,叔叔不同意,说家里的事情,不能公务用车。对此,曾纪军也曾说,公家的车不能随便用,他们家一直都这样。
- 上一篇:【工业基地 活力新城】宁化月兔科技:加快能力提升 助推企业跨…[ 11-19 ]
- 下一篇:【风展红旗如画】宁化:加快中央苏区(宁化)革命纪念馆陈列布…[ 11-2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