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康来敲门】宁化:“林下养鸡”开启生态致富路
5年前,他突发脑梗塞,虽辗转治疗,仍落下三级伤残,手脚严重瘫痪。5年来,他不等不靠,积极发展养殖业,跛着腿养起生态鸡,成功脱贫摘帽,成为村民学习的典型。5月15日,记者走进宁化县河龙乡,发掘残疾青年张声堂脱贫致富背后的故事。
张声堂今年42岁。2016年 2月,他申请政府小额信贷5万元,办起土鸡养殖场,从江西赣州购进400只鸡雏,分4个点养殖,尽量减少疾病传染的风险。妻子夏凤保成了他的好帮手。“养鸡属轻体力活,多运动有利于身体康复,也能增加收入,远比整天闷在家里强。”张声堂说。
张声堂属河龙村建档立卡贫困户。2016年以来,河龙乡每年拨付给他8000元创业扶贫资金。2017年,县残联为他提供了5000元的创业资金,安排他参加残疾人技术培训学习。
养鸡场地处平缓的山谷中,植被茂盛。张声堂用谷子、玉米粒、米糠、豆腐渣等混合而成的五谷杂粮喂鸡,每天喂食两次。初尝养鸡的甜头后,2017年他便购进800只鸡雏,上市后又不断购进鸡雏进行补充。
喂鸡、修补鸡舍、检查疫情……张声堂慢慢摸出养鸡门道。他试着在鸡食中掺入碎渣、沙粒,提高鸡的食欲和产蛋量。公鸡好斗,有时打得两败俱伤,他就给它们戴上“眼镜”,让公鸡不能正常平视,只能斜视和向下看,这样一般看不到其它公鸡的“挑衅”,即便是斜视看到其它公鸡,扑过去也很难啄准。戴上“眼镜”后,公鸡不再打斗,一心只找吃的,长身体,大得快。
鸡群漫山遍野觅食,树根下,草丛里,都可能藏着一窝窝鸡蛋,若是寻找不及时蛋就坏了。张声堂看到一则相关报道后,灵机一动,想出一个“偷梁换柱”的办法,将鸡蛋拿走后,在每个鸡窝里放进一个乒乓球,引诱母鸡去下蛋,从此再也不用满山找蛋了。
2017年初,一场暴雨过后,张声堂发现鸡群全成了落汤鸡,在鸡舍中挤搡在一起取暖,60多只鸡被活活闷死、压死,造成直接经济损失3000多元。他痛定思痛,积极吸取教训。从此,每次遇上暴风雨,除了及时将鸡群赶回鸡舍,积极做好保暖措施外,一旦发现鸡抱群取暖,他就不停地用棍子驱散鸡群,防止鸡群挤搡致死。
2017年5月,张声堂对养殖场进行重新规划和整治,全年养殖土鸡2000多只,鸭子和白鹅上百只,当年成功脱贫。2018年以来,他每年养殖土鸡3000多只,年产值20多万元,进一步走上脱贫致富路。
大山里放养的生态鸡味纯肉佳,在当地很畅销,村民常把小母鸡买回家续养。有时村民家办酒席,一次就找他买上百只鸡。面对突如其来的疫情,当地干部帮助他销售土鸡200多只,向县城的餐饮店进行推销,解决滞销难题。
张声堂养殖生态鸡,走上致富路,身体也恢复得很好。“我要扩大养殖规模,打开网上销售渠道,多向村民传授养殖经验,带领村民共同致富。”张声堂心中有了一幅更新更美的养殖蓝图。(记者 赖全平 王竟宇 余链)
- 上一篇:小山羊“啃”出脱贫路[ 05-20 ]
- 下一篇:【小康来敲门】 “莲”通致富路[ 05-2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