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化在线_客家祖地_苏区_黄慎故里_长征出发地_宁化新闻_宁化新闻中心_宁化_石壁

抗美援朝老兵的“烽火记忆”

2020
03/24
07:57
三明日报


●本报宁化记者站 赖全平 文/图


在宁化县翠江镇,住着一位参加过抗美援朝的老兵。他在炮火中九死一生,曾参加过抗美援朝最后一仗——马踏里战斗。


老人名叫张桢,今年94岁。阳春三月,我慕名前往探访,听他深情地讲述那段烽火岁月……


八岁跟着红军刷标语


张桢,号竹夫,1926年生于宁化县石壁镇陈塘村贫苦农家。1949年6月参加中共宁化城工部张志农领导的“迎接解放军和平解放宁化”活动。1949年10月参军入伍,在中南军政大学南昌分校学习。1950年6月,他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第48军司令部见习作战参谋,随军辗转赣南、粤北等地剿匪。1951年2月,张桢参加抗美援朝战争,在中国人民志愿军火箭炮(喀秋莎)第208团司令部任作战训练参谋和股长(营级),曾荣立三等功二次,获得朝鲜人民民主共和国军功章一枚和“人民功臣”称号。


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宁化县成为中央苏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央苏区的战略大后方。1933年春,红三军团与红九军团并出武夷山,直逼福建中西部,原设于江西瑞金的红军第四医院随军进驻宁化县石壁镇陈塘村。


陈塘红军第四医院,就设在张桢家的祖屋里。那时他才8岁,经常跟着红军战士,看他们用石灰粉调水,在村民墙壁上刷写红色标语,懂事的张桢时常帮忙提水桶,递刷子。有一次,他看见红军战士在自家屋厅前的砖墙上刷写“粉碎敌人四次围剿”8个大字后,好奇地问这些字的意思,要红军战士讲打仗的故事给他听,并跟着去看红军战士在村民张耀雷家门口刷写的“扩大一百万铁的工农红军”等标语。红军战士见他聪明好学,每写一个字,就教他念,还不忘解释意思,就像启蒙老师一样。这令张桢至今记忆犹新,他说,自己当年就暗下决心,长大后也要当兵,要建立新中国。


现在,虽然张桢的听力已不好,但记忆力却依然很好,对当年的很多细节都记忆犹新。他慨叹道,红军医院住院部旧址右侧有一座小山丘——百岗背,他亲眼见过牺牲的红军战士被抬出医院,埋葬在那里。当年有上百个坟包,可惜现在能寻觅到的已寥寥无几。


宁化陈塘红军医院旧址是全国100个红色旅游经典景区之一,现保存有红军标语20多条、漫画13幅。睹物思人,张桢禁不住泪流满面。



参加马踏里战斗


1951年2月,张桢成为志愿军中的一员,奔赴朝鲜战场,参加抗美援朝战争。张桢记得,部队跨入朝鲜时,战火冲天,到处都是炸弹坑,打得异常激烈,伤员不断被从前线转运下来。


张桢胆大肯干,不怕牺牲,多次深入阵地前沿或敌后搜集情报。有一次,正当他在阵地前沿观察敌情时,敌人的炮弹在他身边呼啸而过,弹片将他挽在手上的雨衣刮破一大块,张桢幸免于难。在抢渡临津江的战役中,敌人出动30多架飞机轰炸志愿军的渡江船只和车辆,志愿军运送粮弹器材的车辆被炸废不少,战士们伤亡很大。在震耳欲聋的炮火中,张桢与两名战友冒着生命危险,与死神赛跑,将通讯器材运输到前方,出色地完成了任务。


张桢最难忘的,是参加马踏里战斗。


1953年7月8日至27日,为配合板门店谈判和中国人民志愿军在中东线的反击作战,驻守在板门店东侧半公里以东一线阵地的志愿军第46军第136师,先后对马踏里东南山发起3次攻击作战。当时张桢在火箭炮第208团司令部任作战参谋。最后一次反击作战,从7月24日黄昏一直持续到7月27日凌晨,张桢指挥火箭炮第二、第四连参加了这次战斗,并因此荣立三等功一次。


7月12日19时30分,张桢接到上级命令,因通讯不畅,需连夜赶往80公里外的盘龙山阵地传达作战任务:通知营长刘殿文和连长李有及时赶往炮兵第八师司令部接受作战任务。张桢立即坐上指挥连摩托通讯班班长王昌驾驶的摩托车,两人匆匆出发,一路上穿越敌人多道封锁线,将作战任务成功传达。


14日17时,第四连火炮开始进入泰亭洞阵地。张桢带领第三炮车,与其他路炮车一起向泰亭洞挺进,遭到敌人的猛烈炮击。张桢见四周开阔无法停车隐蔽,便命令部队冒着敌人密集的炮火急速前进,迅速到达泰亭洞第四连阵地。


战斗原定15日17时30分打响,但当天14时突如其来下了一场暴雨,战斗因此延后了。大雨中,防御工事多处被山洪冲毁,第四连炮车工事内存放的炮弹被埋在了泥石里。张桢与工兵们一起挖炮弹,转移到安全地带并擦拭干净。雨后,第二和第六两个炮兵连也来参加这场战斗。张桢被调回高地指挥所指挥作战。


24日17时30分,战斗打响了。野榴炮对敌人进行了两分钟火力急袭后,火箭炮开始对129高地和+0238号目标进行射击,第二连命中敌营指挥所,第四连击毁敌人迫击炮14门,歼敌192人。战斗持续到26日午夜,敌军付出了巨大代价也未能将阵地夺回去。


战斗持续了3天,指挥员王万发负伤下了火线,张桢和通讯参谋张广文负责指挥了一整夜,多次打退敌人,敌人不敢反扑了。27日,马踏里阵地被志愿军占领,反击马踏里战斗取得胜利。



致力客家文化研究


朝鲜战争结束后,张桢随部队留在朝鲜,帮助朝鲜人民重建家园,直至1955年转业返回家乡,分配在宁化县教育部门工作。


1958年,张桢因在一次爱国主义教育活动中,客观讲述了朝鲜战争中美帝国主义实力强于中朝两国,被人曲解,继而划为右派分子,直至1979年才平反昭雪,重返工作岗位。他赴宁化四中任教,曾任四中工会主席。1987年退休后,他笔耕不辍,积极撰写革命回忆录,现著有《竹夫吟草》《人生续》等专集,诗文入选《百年经典诗词集》等专刊,参加全国性诗词征稿100多次。张桢被聘请为宁化张氏宗亲会名誉会长、福建省姓氏源流研究会张氏委员会顾问,致力于客家文化的交流与研究,著有《宁化客家民俗》。


如今,94岁高龄的张桢与妻子张道明恩爱相伴,四代同堂,其乐融融。他从不抽烟喝酒,生活简朴,爱运动。老人关心国家大事,自费订阅多种报刊杂志,喜欢收看革命影视剧,看到动情处,他就会情不自禁地站起来,挺直胸膛行军礼,有时还会想起已故的战友,失声痛哭。


张桢经常教育晚辈要珍惜现在的和平生活,不能忘记当年牺牲的先烈们,没有他们,就没有今天的幸福生活。在特殊的年代,他有过委屈,也有过不公平的待遇,但老人不抱怨,他一直珍藏着他从朝鲜战场上带回来的纪念奖章和几本能够证明他曾参与抗美援朝的证书,老人说:“是党和人民给了我人生征途的最高荣誉。我要感恩共产党,永远跟党走。”


“已业工农兵学商,也居城市也居乡。饱尝桑海千般味,风雨阴晴雾雪霜。”打开张桢的回忆录《竹夫吟草》,他在扉页《自题》一诗中这样写道。





免责声明:本文来自宁化在线新闻频道,不代表宁化在线的观点和立场。
【责任编辑:茜茜】

热门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