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卷三十四 第一章 传 记
雍正五年(1727年),黄慎接老母和家小客居扬州。雍正十三年其母思乡时,黄慎又举家回到宁化,在家乡授徒传艺。后出游长汀、沙县、南平、福州、古田、建阳、崇安、龙岩、南安、厦门等地访友、卖画。乾隆十六年(1751年)黄慎65岁,母亲去世,他又重游扬州,居住六年,才返故里,苦度晚年。
黄慎自幼清贫,勤奋好学。“十年容类打包僧,无怪秋霜两鬓鬅;历尽南朝多少寺,读书频借佛龛灯”,真实地记述他自己的生活。艰苦的流浪生活,使他增长知识,开阔眼界,提高艺术,而且陶冶了思想情操。他笔下的渔翁、贫僧、平民以及乞丐的形象,都十分真实感人。他的诗“黄犊恃力,无以为粮;黑鼠何功?安享太仓”,“我欲推倒南山化为肉,倾尽东海灌漏口,大餔天下谢寒士”,均表现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对社会黑暗的深恶痛绝。他在待人接物上是“虽担夫竖子持片纸方逡巡不敢出袖者,亦欣然为之题署”,而达官贵人出重金求画,并非有求必应。
黄慎初学画时,为生计而专工工笔人物,后来终嫌偕俗,自认不过是一个画匠而已。他母亲也教导他“作画应多读诗书”、“儿为是(指绘画)良非得已,然吾闻此事非熏习诗书,有士夫气韵,一画工伎俩耳。讵足亲贤达,慰汝父九泉”。于是他更加发愤读书、练字、学诗。他学诸家之长,勇于破旧创新,以狂草笔法入画,开创一代画风。他的人物、山水、花鸟都独具特色,特别是写意人物神情毕肖,气韵生动,是“扬州八怪”中仅有的。郑板桥评道:“爱看古庙破苔痕,惯写荒崖乱树根,画到精神飘没处,更无真相有真魂。”他的草书“疏影横斜,如枯藤盘结”,独具一格。他的诗,“直抒胸意,清新高雅,亦如巉岩绝□,烟凝霭积”。雷鋐称“山人字与画可数百年物,诗且传之不朽”。乾隆二十四年,宁化知县陈鼎捐资刊印《蛟湖诗钞》,行世不衰。因此,时称黄慎诗书画三绝,为“扬州八怪”之佼佼者。
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黄慎病逝,终年84岁。1987年8月,中共宁化县委、县人民政府隆重举行黄慎诞生三百周年纪念会,并在南大街口瘿瓢园竖立黄慎塑像。
- 上一篇:卷三十五 人 物[ 06-19 ]
- 下一篇:第一章 传 记(二)[ 06-1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