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36天肿瘤宝宝打开生命通路
央视网消息:小宇还在妈妈肚子里的时候,就被B超检查出脚上长有一个肿瘤。几个月后,爸爸妈妈怀着忐忑的心情迎来了小宇的降生,孩子长得方面大耳,眉清目秀,但看到右脚背上成人拳头大小的黑色肿瘤,他们的心情就从云端跌至了谷底。于是,妈妈还没有做完月子,就和爸爸一起带着宝宝四处求医。
医生告知,小宇的肿瘤活检病理结果是“婴儿性纤维肉瘤”,属于恶性肿瘤,肿瘤体积大,而且还在疯狂的增长,根本无法根治切除,即使截肢也会危及生命,最有效的治疗方法就是通过化疗控制瘤体增长,为根治手术创造可能,这是小宇唯一的生机。
方案可行,但却面临一个最大的难题,化疗必须通过静脉输注,这么小的宝宝外周静脉非常纤细,位置表浅,容易刺破,穿刺针也不易固定,化疗药液很容易外渗,既而出现静脉炎,甚至会造成局部皮肤坏死,肢体功能障碍等情况。而且反复穿刺也会使宝宝对静脉输液出现恐惧心理,家长则更加焦虑。
小宇亟须一条安全输入各种高浓度高刺激性的化疗药物,又能给他带来舒适体验的生命通道,为化疗保驾护航,这就是“输液港”。静脉输液港是一种较新的输液管路技术,简称输液港,是一种全植入的、埋植于人体内的闭合输液系统。这个系统包括一条中央静脉导管,导管末端连接一种装置称为穿刺座。利用手术方法将导管经皮下穿刺置于人体大静脉中,如颈内静脉、锁骨下静脉,部分导管埋藏在皮下组织,将另一端的穿刺座留置在胸壁皮下组织中并缝合固定,手术后皮肤外观只看到一个小的缝合伤口,愈合拆线后病人体表可触摸到一突出的圆丘。治疗时从此定位下针,将针经皮穿刺垂直进入到穿刺座的储液槽,既可以方便地进行注射,也可以长时间连续输液和采血,而且适用于高浓度的化疗药物、完全胃肠外营养、血液制品的输注。因为导管末端在大静脉中,能够迅速稀释药物浓度,避免对血管壁的刺激和损伤,比一般静脉输液减少血管硬化的机会,也减少了因为找不到血管反复扎针之苦。输液港植入后病人的日常生活不受限制,接受药物治疗方便又轻松,大大提高生活质量,这种专门为需要长期及重复输液的病人设置的输液港,可在人体内存留使用数十年。
爸爸妈妈咨询了多家医院,都说没有这么小的患儿置入输液港的先例。宝宝血管太细,一旦穿刺置管出现问题,可能导致中心静脉破裂、出血性休克、气栓、血栓等危及生命,后果不堪设想。几经周折,他们找到了首都儿科研究所胸外科张晓伦主任。
此前,胸外科已经成功完成了数十例患儿输液港置入手术,最小年龄是3个月,国内报道输液港置入的最小患儿是48天,而小宇入院时只有36天。张晓伦主任带领医护团队对小宇进行了详细的术前评估和周密的手术方案制定。刘菁副主任医师第一时间联系了输液港生产厂家,确定输液港导管并无年龄限制,但手术前必须确认患儿血管直径与输液港导管的比例,换算出导管面积不超出血管面积的30%,方有保障。于是主管医生刘雨竹联系超声科,为小宇加急做了颈部血管超声测量。小宇的颈内静脉直径是4.9mm,输液港导管直径是2.2mm,经计算小宇满足输液港置入条件。但还要考虑到超声测量血管有挤压,存在一定误差,手术操作过程中还要借助扩皮器导入导管,这些都存在较大风险,手术不仅需要胆量更需要仔细精准的操作。
小宇入院2天后,所有术前准备工作都已完成。9月5日一早,护士长姬维利先为小宇留置外周静脉留置针,孩子好像知道大家都在为他努力,安安静静的被护士抱进了手术室。麻醉医师余沛洁顺利的给小宇完成静脉麻醉。9点整,刘菁医生开始为小宇手术。手术最重要的也是决定成败的是第一步——颈内静脉穿刺,年龄越小的孩子,血管越细,血管壁越薄,很可能穿刺不到,又可能稍移动发丝一样的距离,血管就破了。一旦血管破裂出现皮下血肿,将造成血管受压移位,穿刺就越发困难,有时需要反复穿刺十几次甚至几十次才能成功,使手术时间延长。刘菁医生仔细辨认气管、颈内动脉波动位置,然后轻柔缓慢进针,回抽有血。“太棒了!一次成功!”在场的医护人员不禁欢呼起来。关键性的第一步给了医护人员极大的信心,接下来的置入导丝、扩皮、置入导管,每一步骤都很顺利。监护仪上所有指标一切正常,术中拍片确认导管位置正常,固定胸壁下方穿刺座,连接导管,缝合伤口,不到半小时手术结束。小宇的手术开创了国内置入输液港最小年龄的新纪录。术后,爸爸妈妈看着躺在病床上睡得香甜的小宇,激动的留下了眼泪。
小宇术后第二天开始化疗,五天后,肿瘤的周径已经从18.5厘米缩小到17.5厘米。
小宇的故事讲完了,我们想对小月龄肿瘤患儿的爸爸妈妈们说:不要轻言放弃,首儿所的医护人员会全力为孩子们打开一条生命通路,和你们一起创造生命的奇迹。(首都儿科研究所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