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化石壁:客家祖地寻根热带来新变化

 

    新华网福州10月24日电(记者 许雪毅)79岁的刘善群老人已经记不起多少次带海内外客家乡亲来宁化石壁寻根祭祖。20多年里,这块地方从默默无闻的乡镇到作为世界客家人总祖地为大家所公认,变迁令人欣慰。

    “以前还存在‘身在客地不知客’的情况,现在不管是当地干部还是群众,都知道自己是客家人,而且是客家祖地的人。”宁化县客家研究会创会会长刘善群说。

    俗话说,“北有大槐树,南有石壁村”,意思是北方汉人的祖根系于山西洪洞县,南方客家人的祖根系于福建宁化石壁。

    研究客家文化二三十年的刘善群说,古石壁在史料记载中有村、市、城、镇等不同称谓,范围涵盖整个石壁盆地,总面积有200多公里。

    如今的石壁是宁化县的一个镇。从县城驱车20多分钟就来到石壁镇。正是秋收时节,沿途到处是金黄色的稻田,村民们三三两两忙着收割水稻。

    “石壁一马平川,你在宁化其他地方看不到这样成片的水稻。”石壁镇文化站站长张汉江是“土生土长的石壁人”。他说,石壁是闽江、赣江、汀江“三江”源头之一,土壤肥沃,客家先民从北方而来,选择把石壁作为聚散地、中转站,衍播到福建长汀、上杭和广东东部以及台湾、马来西亚等地,后裔遍布80多个国家和地区,达1亿多人。

    上世纪八十年代,“客家热”在海内外兴起并不断升温,各地客家人士接踵到宁化寻根觅祖。

    “我们到石壁,告诉村民这里是客家祖地,他们还说你不要骗我们了。”马来西亚居銮客家公会永久名誉会长李木生想起1995年的这段往事忍俊不禁。

    张汉江记得,最早组团来祖地的就是马来西亚客家乡贤。“寻根团里有姓张的,有姓杨的,他们的祠堂分布在石壁各地,祭拜起来不太方便。”

    为适应世界客属寻根谒祖的需要,宁化县政府于1995年在石壁建成世界客家公祠。2012年10月,占地约110亩,总投资1.3亿元的客家祖地扩建一期即客家祖地祭祀主轴扩建工程建设竣工。

    从客家祖地牌坊、集散广场、寻根路、溯源桥、山门、祭祖广场、葛藤广场、碑亭、桅杆群到客家公祠,共同构成了供奉各姓氏始祖的总家庙,竖起了一座客家血脉丰碑。

    从1995年起,宁化将每年的10月定为客家祭祖月,迄今已成功举办了19届世界客属石壁祖地祭祖大典,先后有世界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50余万客家后裔前来晋谒。

    寻根热潮带动了当地经济。石壁镇党委书记阴晓萍告诉记者,现在石壁镇常住人口3.5万人,外地人口1万多人,农民人均收入约7000元。

    “老百姓原来只能靠种田,现在有一些也开始从事第三产业。镇里开了20多家擂茶店,有的一年能挣几十万。”阴晓萍说,“石壁镇成了风水宝地,房子增值得很快。原来一平方几百元,现在三五千。”

    石壁寻根热也让传统文化重新得到重视。2011年,宁化石壁客家祭祖习俗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我的客人以本地人居多,但新加坡、马来西亚、台湾等地过来的客家人,也会来我这里喝擂茶。”60岁的擂茶馆负责人张明华说,自家的擂茶馆最早就开在客家公祠旁边。

    每年海内外客属乡亲前来参加祭祖大典时,首先迎接他们的,也是木活字展示、船灯舞、牌子锣鼓、板凳龙等丰富多彩的客家民族表演活动。

    “去年我们推出了一部《葛藤凹》的电视,现在马上有酒店用它来命名。”刘善群说,每年有10多万人来到石壁,祭祖热潮的兴起让石壁镇找到了商机,也让传统文化焕发了活力。

【责任编辑:丽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