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决胜未来,改革关乎国运。科技领域是最需要不断改革的领域。习近平在中国科学院第十九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四次院士大会上强调:“科技体制改革要敢于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闯难关,破除一切制约科技创新的思想障碍和制度藩篱。”请随“学习中国”小编一起学习。
5月28日,中国科学院第十九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四次院士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开幕。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出席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
坚定创新自信。“吾心信其可行,则移山填海之难,终有成功之日;吾心信其不可行,则反掌折枝之易,亦无收效之期也。”创新从来都是九死一生,但我们必须有“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的豪情。马克思曾指出:“在科学的入口处,正像在地狱的入口处一样,必须提出这样的要求:这里必须根绝一切犹豫,这里任何怯懦都无济于事。”习近平指出:“我国广大科技工作者要有强烈的创新信心和决心,既不妄自菲薄,也不妄自尊大,勇于攻坚克难、追求卓越、赢得胜利,积极抢占科技竞争和未来发展制高点。”只有自信的国家和民族,才能在通往未来的道路上行稳致远。要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在,走前人没有走过的路。习近平强调:“我国科技界要坚定创新自信,坚定敢为天下先的志向,在独创独有上下功夫,勇于挑战最前沿的科学问题,提出更多原创理论,作出更多原创发现,力争在重要科技领域实现跨越发展,跟上甚至引领世界科技发展新方向,掌握新一轮全球科技竞争的战略主动。”
避免急功近利。“顺木之天,以致其性”。习近平指出:“很多科学研究要着眼长远,不能急功近利,欲速则不达。”有人认为,科技创新对经济社会发展是远水解不了近渴,结果是在实际工作中对科技工作说起来重要、干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这种想法和做法必须纠正。很多科研也许是明天的工作,但今天不开始干,需要时就真的成“远水”了。科研工作不同于流水线操作和简单的重复劳动,它本身充满了不可预知的变数,既有始料未及的失败,也有不期而遇的成功。科技创新,要正视创新中存在的种种不确定性,为科技人员提供稳定的支撑和宽容的环境。习近平强调:“在基础研究领域,包括一些应用科技领域,要尊重科学研究灵感瞬间性、方式随意性、路径不确定性的特点,允许科学家自由畅想、大胆假设、认真求证。不要以出成果的名义干涉科学家的研究,不要用死板的制度约束科学家的研究活动。”
破除制度藩篱。多年来,我国一直存在着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不力、不顺、不畅的痼疾,其中一个重要症结就在于科技创新链条上存在着诸多体制机制关卡,创新和转化各个环节衔接不够紧密。要解决这个问题,就必须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破除体制机制障碍,最大限度解放和激发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所蕴藏的巨大潜能。2015年8月,党中央、国务院出台《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实施方案》,部署了到2020年要完成的143条改革任务,目前已完成110多条改革任务。在科技领域存在的多年来一直想解决但没有能解决的难题方面,我们都取得了实质性突破。同时,科技体制改革还存在一些有待解决的突出问题。科技体制改革要敢于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闯难关,在科技计划管理、成果转化、评价奖励等方面大胆改革,清除各种有形无形的栅栏,形成充满活力的科技管理和运行机制,让一切创新源泉充分涌流。习近平指出:“要坚持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双轮驱动’,以问题为导向,以需求为牵引,在实践载体、制度安排、政策保障、环境营造上下功夫,在创新主体、创新基础、创新资源、创新环境等方面持续用力,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
科技创新是我国发展的新引擎,改革是点燃这个新引擎必不可少的点火系。新时代,要坚定改革创新的决心和勇气,引领科技体制及其相关体制深刻变革,把科技创新的引擎全速发动起来。
(本文来源:学习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