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卷十五 第五章 市场与交易
二、其他集市
清康熙年间(1662~1722年)宁化有下巫坊等乡村圩市11个,至今屡有变异。芒东桥、下坪、武昌、丁坑口、坪上、泗溪坝、邓坊桥等圩已废。伍家坊圩为新兴圩市。石碧当年作为客家南迁的中转地,曾经兴盛一时,后被禾口的兴起所取代,如今因交通方便,人文蔚起,商业繁荣,又兴盛起来。禾口、济村、河龙、中沙诸圩由老圩徙向新圩,则是商业本身发展所使然。近年湖村、泉上、水茜、安远、安乐、曹坊、禾口、济村、淮土、治平等也都在商品经济发达的情况下新建街道和圩场。
安远 圩期三、八。这里旧名黄土寨,明改安远寨,置安远巡检司。地处宁化、建宁、石城、广昌四县相交之处,联系地域广阔,农副产品丰富。民国19~24年,它是苏区通往国民党统治区的一个门户,商品进出口频繁,被称为“苏区的小上海”。民国30~34年,南昌市和赣东南的商贾纷纷移居安远,开设钱庄、布店,旅馆、饭店也跟着迁来,安远人口激增,消费日大,每圩从江西运入大量棉布、耕牛、烟叶、红糖等货物,又由永安、长汀运入食盐,每逢圩期,烟庄摊点有100多处,猪肉可销100多头,每圩有3000余担食盐、1000余担食油、500多担棉布及大量粮食、生猪、禽蛋、猪仔等在这里进行交易。
泉上 曾经十天四圩(逢一、六、’三、八日),今仅存一、六两圩。这里人多地富,商业颇盛。清末曾设县佐,苏区时期曾设县,现为宁化两镇之一。
湖村 圩期四、九。旧称乌村,早年以产纸和石灰出名,现有县办厂矿3家,有蛟湖及溶洞群旅游点。
禾口 圩期四、九。民国29年每圩成交额达6000元,向称全县各圩之冠。贸易物品以米、油、陶器为主,赴圩商贩有来自连城、石城等县人。现在仍是闽赣货物的重要交易地。
安乐 圩期五、十,是本县南方一大圩场。木材、土纸是其重要外销商品。
全县圩集,民国38年有28个,另有2个“帮圩”(离主圩场不远,过路客商歇脚时形成的短暂交易)。1956年3月,关闭其中12个,留存下来的也改五天一圩为十天一圩。1958年“大跃进”时关闭全部集市贸易,1962年重新开放。1970年5月,建立“农副产品余缺交换日”,将25个圩场调整为19个交换场所,统一交换日期为每月l、